3月24日,第一届“中国海商法40人圆桌对话”(以下简称“圆桌对话”)在大连海事大学凌水国际会议厅隆重举办。“圆桌对话”由大连海事大学发起,中国海商法协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支持举办,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大连海事法院、深圳国际仲裁院协作举办,《中国海商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支持期刊参与举办,旨在围绕“新时代中国海商法的创新与发展”主题,为构建中国自主海商法学知识体系凝聚共识与力量。
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司玉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胡方,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於世成教授,辽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边锋,大连海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国全,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会长宋迪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处长刘颖,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黄亚英,大连国际航运仲裁院执行院长王振义,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李志文以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辽宁湖北两省高院、全国11家海事法院、检察机关、仲裁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学会、港航企业、保险企业、律师事务所等40位代表和30余位特邀嘉宾出席。
单红军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发起“中国海商法40人圆桌对话”,旨在立足服务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汇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高等院校、航运企业及法律实务界顶尖专家,构建“立法-司法-学术-产业”四位一体的常态化对话机制,探讨海商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海商法理论从“解释型”向“原创型”跃升,从“跟随式研究”向“引领性探索”跨越。他表示,作为圆桌对话的发起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愿与各方一道,进一步凝聚共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共同书写中国海商法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宋迪煌在致辞中表示,协会成立37年来,始终通过参与国际公约制定修改、搭建学术平台、组织专题研讨等实践,持续推动海商法专业化与国际化进程。他呼吁以此次对话为契机,凝聚学界与行业智慧,共谋海商法高质量发展路径,着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加快构建中国海商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张国全代表协办单位在致辞中表示,1993年《海商法》实施至今,在规范海事活动、维护当事人权益、推动航运贸易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对国际规则迭代、航运绿色智能转型等新挑战,需加速法律创新与实践突破。他强调,本次会议应凝聚立法、司法、学术及行业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海商法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圆桌对话特别设置了“致敬海商法老一辈”环节,回顾和礼赞新中国海商法前辈躬身奠基的壮阔历程。中国海商法教育的奠基人、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司玉琢教授在现场接受后辈致敬鲜花,象征着海商法事业的薪火相传。
在主旨发言环节,司玉琢教授、於世成教授、胡方副庭长,礼德齐伯礼律师行高级合伙人李连君,分别围绕海商法学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中国航运法立法进程与海运强国建设、中国海事审判创新发展路径、涉外海事法律服务能力提升等议题,以学术与实务的多维视角系统回顾中国海商法四十年发展成就,共谋新时代海事法治现代化蓝图。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代表及特邀嘉宾围绕海商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海商法》修订与海事审判热点、海事司法与仲裁制度改革、海事法律服务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深入探讨了海商法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创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新技术赋能海商法教育、海商法人才队伍培养等重点议题,提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建议。
会议期间,大连海事大学与全国11家海事法院共同签署了《共建国际海事法律教育中心 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我国首个以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与法律教育为核心的合作平台正式启动。此项合作将充分发挥学校学术资源、法院司法实务资源的互补优势,开拓海商法教学科研机构与司法机关协同合作的新路径,为培养高端海事法律人才、建设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提供坚实支撑。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海洋法治全链条建设成果:在新图书馆参观全球海事法律文献典籍;在智库楼观摩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最新科研成果;参观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和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
第一届“中国海商法40人圆桌对话”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海商法高质量发展搭建了交流互鉴高端平台,更彰显了中国海商法各界人士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使命担当。未来,这一机制将持续汇聚学界、司法界与产业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中国海商法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转载来源 | 海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