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咸丰二年七月,曾国藩正在赶赴江西的路上,他得了一个美差,去江西主持乡试,谁知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曾国藩正在酣睡,家乡湘乡白玉堂来了一个人,此人带来一个噩耗,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了!
曾国藩悲痛欲绝,不得不改道回籍,为母奔丧。
在传统时代,官员的父母如果去世,必须要回家守孝,曾国藩也不例外。
借此机会,已经做了十三年京官的曾国藩原想在家休息一番,正在这时候,他收到了一封咨文: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因为当时太平天国挥师北上,咸丰皇帝心里着急,就下令命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兴办团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曾国藩毅然决然奔赴长沙练勇。
然而,曾国藩在长沙行事不仅不顺利,还遇到很多阻碍,即使他平了湖南境内的匪乱,带着湘军保卫了清朝国土,仍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官员的拥戴,反而让皇帝防备,官员厌恶。
他到底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让自己落到如此地步?
01"你"在前线打仗,"我"在后面拆台
咸丰四年八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武汉,捷报送至咸丰皇帝的案前。咸丰看后,兴奋异常,他没想到曾国藩一介书生,不仅连续夺回湘潭、岳州,并且还收复了武汉这座两湖最大的城市。
曾国藩立了大功,咸丰准备大大地赏赐他!"曾国藩着赏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加恩赏戴花翎。"意思是,咸丰让曾国藩做湖北巡抚。
大清王朝历来各省的实权都掌握在总督和巡抚的手里,相当于我们现在各省的省长,就是说,咸丰一道谕旨让曾国藩掌了地方实权。
曾国藩如果当了巡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成为全省官员的老大,掌握着下级官员的身家性命,所有官员都将对他言听计从,于他带兵打仗、筹集军饷等各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便利和好处,说夸张点能让他瞬间年轻十岁。
但是,这道谕旨才到曾国藩手里没几天,他又收到了皇帝的旨意,"曾国藩着赏给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陶恩培着补授湖北巡抚。未到任以前,着杨霈兼署。"就是说,我把兵部侍郎的官衔还给你,你继续办理军务,不用当湖北巡抚了,我派陶恩培去。
曾国藩接到第一道圣旨还没欢喜两天,就被第二道浇了个透心凉,煮熟的鸭子飞了。
都说皇帝金口玉言,咸丰皇帝为何会出尔反尔,自打嘴巴,还打得这么快?
那是因为有人在他面前进了谗言。
赏曾国藩巡抚之职的第二天,大学士祁隽藻就去见了咸丰,咸丰在他面前对曾国藩赞不绝口,没想到祁隽藻却说:曾国藩不过就是一个在籍侍郎,却能一呼百应,这对朝廷来说恐怕没有好处,现在曾国藩手下的人马已经多达两万,这两万人皆听曾国藩号令,如果再给他地方实权,后果不堪设想。
意思就是怕曾国藩拥兵自重,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谋朝篡位。
咸丰帝被祁的话吓到了,再想到曾国藩以前在京时对自己的顶撞,句句往他心口戳,于是就有了曾国藩收到的第二道谕旨。
按理说,曾国藩正在为清廷鞠躬尽瘁,祁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穿小鞋呢?
其一,祁虽然才智平庸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其中心思想就是大清的根本政治原则不能动摇。
大清的根本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满汉之分和强干弱枝。
满汉之分是大清朝特有的政治现象,而强干弱枝即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是历代历朝都坚守的政治原则。
而祁就是坚定拥护者。
曾国藩是一个汉人,他手下的将领也多是汉人。
清朝有一个怪象是"汉人出力,满人领赏",所以即使曾国藩有大能,也不能赏赐太过,反而要压制他。
而目前压制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给他实权。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曾国藩是祁的对头穆章阿的学生。
咸丰皇帝上位以后,第一个裁掉的军机大臣就是穆,接着祁就上位取代了穆成为领班军机大臣。
可以说,曾国藩和祁在政治上走的是两条路。
第三个原因是,曾国藩在做京官时狠狠得罪过祁。
咸丰皇帝上位之初,曾国藩曾在公开的奏折中批评过官场某些不良行为和风气,其中很多都和祁沾边。比如说"退缩、琐屑、皆媚软熟、毫无建树",祁都占全了。
但是祁的特点是保守听话,而咸丰皇帝和他爹道光一样,平庸无能,都喜欢安静听话的人,而祁完全符合咸丰帝的喜好。
祁在咸丰面前得宠,曾国藩又是他政治上的敌人,再加上曾国藩直言不讳得罪过他,所以曾国藩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他就专门在后面给曾国藩挖坑穿小鞋,让曾国藩到手的实权,可以让他少长一半白发的巡抚之职落空。
常言道,宁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曾国藩不仅嫉恶如仇,把小人得罪了,这个小人还是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也算是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了。
晚清时候,政治糜烂,朝廷腐败,皇帝昏庸,而曾国藩大半辈子都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于拨乱反正的人,但他的行为违背的大环境下的官场原则,因此得罪过很多人。
比如在第一次出山在长沙剿匪练勇时把湖南官场得罪个遍,导致自己没有容身之地,再比如说咸丰皇帝上位没多久,他就用一纸奏折戳了皇帝的心窝。
02得罪咸丰皇帝
在我看来,曾国藩之所以居功至伟,却得不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把咸丰得罪狠了。
有一个故事叫"藏拙示仁",是关于道光决定传位给咸丰的故事。
在咸丰还是阿哥的时候,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奕䜣。奕䜣比咸丰小一岁,但是聪明能干,而咸丰天资平庸。有一天道光皇帝通知他们到南苑狩猎,想考察两个皇子谁更适合当皇帝。
骑马射箭,咸丰肯定赢不了奕䜣,于是他赶紧找到了他的老师杜受田,杜也感知了道光的用意,给咸丰出了一个主意。
因此,打猎的时候,别的人满载而归,尤其奕䜣收获颇丰,但是咸丰连马都不上,两手空空。道光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他跪下说:"父皇教导我们要仁爱,现在正是春天,母兽们正是怀孕的时候,如果我这时候把她们射死了,岂不是太残忍了。"
道光帝听他这样说,觉得这个儿子很仁慈,甚感欣慰。
后来咸丰就成下一任皇帝。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就算它只是一个传说,也能从中看出咸丰的平庸,再加上咸丰小时候骑马摔断了腿,虽然给接好了,却不幸落下了残疾,成了一个瘸子,而且自小还有奕䜣这么个优秀的弟弟对比着,导致他心里很自卑。
而这样一个平庸无能还自卑的人,曾国藩竟然给他上了一道折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缺点和毛病,一点颜面也没留。
曾国藩的奏折指出了咸丰皇帝的三大缺点,可谓句句戳心。
第一说咸丰皇帝"谨于小而反忽于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就是说他对小事谨慎得过头,反而对国家大事没有花时间经历去深入研究。
第二说咸丰"徒尚文饰"。咸丰才登基的时候摆出了一副贤明纳谏的模样,但是却没坚持多久就开始敷衍,就是说他"求言"只是做样子,想要获得肯于纳谏的虚名而已。
第三说咸丰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咸丰摆出了一副纳谏的谦虚样子,但是一旦有人提意见,他就说大权在我这里,岂容你们多嘴多舌,这么多意见。曾国藩就指出,一开始是你提出让大伙谏言的,但是一旦有人说真话你就听不进去,还说出这样自大骄傲的话,你这样怎么还会有人敢说真话。你要是还像道光皇帝那样,只任用对你言听计从的人,一旦有大事发生,也没人会出来承担责任。
曾国藩的这道折子让无能又自卑的咸丰帝怒火中烧,咸丰本来还挺喜欢曾国藩,这道折子一上,让咸丰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越自卑的人越在乎自己的颜面,更何况是个自卑的皇帝。
虽然后来咸丰被大臣们劝阻说,"你要是真的处决了曾国藩,不就真的成了他口中的那种人?"而放过了曾国藩,但是这件事一直是咸丰皇帝心里的一根刺。
所以,即使曾国藩打了胜仗,立了大功,他一想起曾国藩曾经让他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的事,就觉得心口疼,再加上祁的一番言论,涉及到了对皇位的威胁,收回地方实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所以,这巡抚之位注定落不到曾国藩头上,他注定要遇到比想象中还要困难千倍百倍的局面。
03开罪湖南官场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直言不讳、嫉恶如仇的人。这是他的优点,但这些优点过于突出,不加收敛导致他为以后的道路埋下了隐患。
在长沙练兵剿匪的时候,就是因为他过于清流,才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过于清流"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曾国藩身上有一种"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质,在他心里,只有自己说的是真话,做的是实事,只有他是清白无污染的白莲花,而其他官员勾结串联,腐败不堪。
其实曾国藩没有错,晚清时期的官场大环境确实如此,但是他这股清流将对其他人的鄙视和漠视表现得太明显,甚至涉及到了别人的利益。
比如说,他嫌弃地方官员办案缓慢,对他们极其不信任,于是在长沙成立了一个审案局。
剿匪除恶的时候,将抓捕、审案、监禁、处决权一把抓,不给其他官员留活路。
当时对于当官的来说,案子就是银子,曾国藩将这些权利都收拢了,就等于当了别人的财路,即使曾国藩是个清官,没有中饱私囊,但是贪官不在乎呀,贪官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曾国藩动了别人的奶酪,怎会不引起群愤。这是第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曾国藩能力超群,大事小事一把抓,视湖南官员于无物。
曾国藩到长沙半年,就把湖南积累的案件解决了一大半,还快速震慑住了匪乱和当地的恶势力,他仅用半年时间就超过了众多湖南官员几十年的工作成绩,让湖南官员的面子往哪儿搁?最过分的是,他还视湖南官员于无物,很多案件都越级处理,绕过了原本必须经过的部门。
其实曾国藩的目的很简单,因为当时官场腐败,关系错综复杂,为了防止办案途中有官员说情,妨碍他快速平定匪乱,剿除当地黑恶势力,所以决定速战速决,再加上缴费期间咸丰皇帝对他颇为支持,让他办起案来更加理直气壮。
曾国藩不仅既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无视他们,官员们面子里子都没了,所以就算明面上碍于皇命对他尊敬有加,却在私底下同气连枝抵制他。
其实,对于自己做的这些事会得罪湖南官员,曾国藩心知肚明,那他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曾国藩曾在写给翰林院同事的信中提到他这样做的原因: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姁步,昌为一种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于是攘臂越俎,诛斩匪徒,处分重案,不复以相关白。
曾国藩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强硬手段,治一治湖南官场的"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肃清湖南官场的乱象,但是没有人领他的情。
所以即使他在长沙剿匪除黑、勤奋练兵,都不能抵消他触犯湖南官员底线的"罪过",反而认为他多管闲事,手伸得太长。
所以,在他兵败靖港的时候湖南众官员无视他的战船停在长沙城外,落井下石,极尽嘲讽之能事。
这些事让曾国藩看清楚了这批官员的真实面目和险恶用心,但以他目前的能力还斗不过他们,两看生厌,导致他最后在长沙待不下去,带着勇丁去了衡阳。
04总结
曾国藩身为汉人却手握重兵,早年间还得罪过皇帝和军机大臣,所以他即使对国家忠心耿耿一样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因为太过刚直嫉恶如仇,即使知道他的做法会得罪湖南官员,仍然一往无前而导致四方排挤、无人应援。
也正是有了这些痛苦的经历,才有后来的大彻大悟,立德、立身、立言。
这是曾国藩注定要走的路,他的成圣之路。
有一个词叫柔能克刚,我在想,如果那时候的曾国藩能够委婉一点、柔和一点,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会不会更加顺利一点?
但是这样也许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曾国藩了吧。
参考:《曾国藩传》《曾国藩》
作者:大黎,写优质的文章,说有趣的废话。
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成长,一起了解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