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乐镇季高
01 48岁的左宗棠人生至暗时刻
受樊燮案牵连,左宗棠于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60年1月12日)离开湖南巡抚幕府,结束其八年幕宾生活。人生已经快到知天命之年,换作一般人就退隐山林,颐养天年了。
咸丰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860年2月19日),左宗棠由长沙启程北渡洞庭湖,逶迤北上。隆冬的湘楚大地,空气湿冷,雨雪交加。仕途遇挫的左宗棠,旅途也不甚如意,走了一个多月,才于三月初三日(3月24日)抵达距长沙500公里的襄阳。
此时的襄阳仍大雪纷飞,在给家人的信件中,这样说道:这边的道路特别泥泞又没过脚踝,市场上取暖的木柴价格暴涨数倍,在外奔波的行人与困守家中的居民,都在双重困境中艰难度日。 正在此时,安襄荆道毛鸿宾转来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一封密信。胡林翼急信告诫左宗棠:『想迫害你的人仍在是伺机而动,他们编织的阴谋之网已悄然覆盖每个角落,此等危局叫人脊背发凉。湖广总督官文也在背后搞小算盘,正谋划如何再构陷于你,在朝堂奏折中污蔑你的流言早已如瘟疫般肆虐于京城』,字字泣血力劝其放弃北行计划。
按左宗棠原来的设想,入京后准备参加当年的恩科考试,再由吏部引见以求外放。接到胡林翼密信之后,没办法,左宗棠只好返驾而南。至汉川,鉴于盘缠尚充足,便改道前往英山胡林翼大营。
闰三月二十四日(5月14日),左宗辞离英山,于闰三月二十六日(5月16日)到达宿松曾国藩大营,并在曾营住了20多天。 在此期间,因接到儿子孝威病重的消息,左宗棠急急忙忙于四月二十日(6月9日)离开宿松,买舟返湘。根据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的回忆,孝威此次所患,乃吐血之症。不过等他赶回长沙时,孝威已经康复。
02 江南大营的覆灭,带来了转机
咸丰十年(1860)初,就在左宗棠辗转于胡林翼和曾国藩大营时,江南军事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二月二十七日(3月19日),为解除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军实施了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围魏救赵”策略--忠王李秀成率军先占领杭州,待江南大营分兵往援时迅即回师北上,会同各军,于闰三月十六日(5月6日)再次攻破兵分势单的江南大营。接着,太平军乘胜东进,连克丹阳、常州、无锡等地,并于四月十三日(6月2日)攻占苏州。此时,陈玉成西征失败,且安庆会战惨败,丢失了上游。李秀成则弥补了这一损失,在江浙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策划夺取上海,打通太平军与国际联系重要渠道。
此役的结果:江南大营统帅和春自缢,副帅张国梁落水而死,江苏巡抚徐有壬自杀于苏州,两江总督何桂清与其他江苏官员逃亡上海。一时间,太平军声势大震。
03 宿松会谈,奠定曾、左、胡联盟,湘军再次崛起
左宗棠于闰三月二十六日抵达安徽宿松,直至四月十八日才启程离开。根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刚在四月初一被任命为代理两江总督(首次掌握地方实权)的曾国藩,在这23天驻留期间,有21天的日记都记载了"与左季高(左宗棠)畅谈"——有时一日竟会谈三次。尤其在四月十一,更出现"与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左宗棠等人彻日长谈"的记录。
显然,东南战局始终是核心议题,"从黎明到深夜都在讨论东南全局形势,策划扭转危局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在曾国藩军营期间已获知重要军情:"曾公(曾国藩)收到张小浦(时任漕运总督)的密信,得知上月十六日太平军突袭金陵(南京)城外江南大营,清军所有营垒尽数溃败,统帅和春、张国梁已退守镇江,苏州、常州恐将失守"。
而此时的曾国藩仅有11,000兵力,既要包围安徽安庆的太平军主力,又要承担收复江苏、浙江的使命,兵力捉襟见肘,难以支撑两线作战。 咸丰帝下旨让“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四月二十日,正是左宗棠因儿子孝威病重、辞离曾国藩大营由宿松采舟返湘之时。抵达长沙三天后,左宗棠于五月初五日接到清廷谕旨。
起初,左宗棠本想只募选二千五六百人,训练成军,聊助曾国藩之力。正在物色营官、总哨之时,接到曾国藩令其募勇五千的咨文是六月初二日,左宗棠带领所募楚勇出城。
六月二十四日起,由校场转至长沙城南金盆岭开始练兵,合计约五千七八百人。王鑫的堂弟王开化(字梅村)总理营务,王开琳(字毅卿)管理老湘营营务,杨昌濬(字石泉)、刘典(字克庵)辅助。此时,老左的基础班底已经搭建完毕。
左宗棠本已和曾国藩说好,“一月余成军,一月余训练”,大约3个月以后启程。未料五月上旬起,太平军石达开部余明富、余诚义、曾广依等数万人由广西北上贵州,先后攻克永宁、广顺、归化等地。清廷揣测石达开将亲率大军由贵州进入四川,于是筹议川防。五月十一日(6月29日)清廷发布谕旨,拟派左宗棠入川督办四川军务,就此征询官文、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意见。
04 左宗棠不川省,是为一生功业的基础
虽然入川为督办,比在曾国藩处的襄办权力更大、名分更好听,但综合考虑之后,左宗棠表示并不愿前往。首先是觉得难以和部众解释。他对胡林翼说,招募时说好的是去江西--由于在江西的曾国藩湘军也多为湖南老乡,因此部众愿往。改去四川,难以跟他们解释,“所募之人均知为东征而出,若改赴蜀中,又多一番周折”。 其次不愿入川也是左宗棠谨慎性格所使然。左宗棠觉得,自己的部队刚刚练成,并无实战经验,如果入川,立即就要变成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很可能吃亏。
在给胡林翼的信中,他还以开店为例予以解释,“如今挑选招募五千人,由自己亲自统领带队。就像乡间原本务农的富户,突然放弃种田转行经商,一上手就要开大店铺做生意,虽然看似容易经营,但恐怕免不了会有亏本的风险”。在他看来,和曾国藩配合作战、互相呼应,逐步积累作战经验,更为稳妥。
再者是左宗棠觉得自己资历浅,入川即使督办也呼应不灵。"四川的动乱已经持续很久了,无论是吏治、军政还是民心,都毫无可取之处。...我左宗棠资历威望尚浅,职权又受限制,想要仅凭几千兵力专门承担讨伐贼寇的重任,这与用一寸胶来澄清黄河的浑浊有什么不同呢?"
而且,刚刚经历过樊燮案的左宗棠,对于孤身人蜀心有余悸,拍心又遭小人构陷, 为此,“协助涤生处理军务或许还能勉强胜任,彼此长期相知信任,或许还能稍展抱负;但督办四川军务必定难以成功,因为上下缺乏默契,正直之士难免对我心存疑虑,奸佞之徒更会千方百计设局陷害”。
左宗棠一面通过胡林翼多次向曾国藩表达自己“志在平吴,不在入蜀”之意;另一方面则直接向曾国藩表明自己不愿入蜀的心迹,“蜀事实非数千客军所能了,而来吴或可得指臂之功。以现在大局言之,吴越急而蜀尚缓。以宗棠私计言之,依人不如从公之乐” 就胡林翼而言,他是明确反对左宗棠入川的。他也认为,以左宗棠目前的威望,以及所统率的四五千兵马,难以保全四川。
他对湖广总督官文说,李元度、刘蓉和左宗棠的兵马,都应该留下来支持曾国藩,“故愚见仍以留左为是” 担心曾国藩不愿意要左宗棠,胡林翼更是在曾国藩面前大力推荐左宗棠,称赞左宗棠“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属于那种临危难才知道可靠的大才,请求曾国藩主稿上奏朝廷,留下左宗棠。
曾国藩呢?由于左宗棠在曾国藩处为襄办,入蜀则为督办。换言之人蜀权力更重、名分更好听。如此一来,他不便强求,只是多次对胡林翼、左宗棠说,要左宗棠自己拿主意,“或先蜀后吴,或置蜀不顾,敬请阁下自定之计” 但内心里,曾国藩还是希望左宗棠留下来帮自己的。
因此,得知左宗棠不愿入蜀后,曾国藩十分高兴,连连表示“至慰至幸”。高兴之余,曾国藩于六月十六日(8月2日)主稿并亲自领衔,与胡林翼联合上折,提出江皖一带为“京师及东南数省之相系,地位比四川重要,军情也比四川危急,建议朝廷与其计左宗棠在四川人地两生、呼应不灵,不如仍派其来安徽襄助自己。这样对江皖大局,将大有裨益。
六月二十七日(8月13日),咸丰帝下旨,改派骆秉章以四川总督督办四川军务,留左宗棠襄助曾国藩。
此举可谓奠定了左宗棠一生功业的基础:江南处于与太平军作战的前沿,更容易使人才脱颖而出。没有人蜀的左宗棠,因缘际会,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即出任浙江巡抚。
此时,距曾左胡三人议定不让左宗棠入蜀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只可惜,胡林翼已于这年八月去世,没能看到左宗棠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刘江华《孤勇-左宗棠新传》第97-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