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比我聪明的、比我愚蠢的;比我高尚的、比我卑鄙的;比我富贵的、比我贫穷的;比我强壮的、比我柔弱的;最终都会死。在死这件事情上,众生平等。

大家好,我是刘晓俊,这次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死亡。我第一次对死亡印象比较深的是小时候和我哥、我妈妈一起在路上走,我因为激怒了我哥,我哥冲着我骂:“保佑你被车撞死”,突然,我妈给我哥重重的一巴掌,虽然打的是我哥,但也让我意识到“死”是不能说的。直到现在,每当我们两兄弟在家里提到“死”这个字,都会被家人骂。

我为什么要谈论“死亡”呢?因为我认为:真正的人生必修课只有一个,死亡认知。死亡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去谈论,就不会到来,死亡也是生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死亡,直面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好的认识生。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部分展开介绍,分别是西方死亡哲学史、中国死亡哲学史以及超越死亡焦虑。



1. 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起源与演变

古希腊罗马时期,死亡哲学的重心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哲学,再到宗教哲学的逻辑演进过程。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伊壁鸠鲁则强调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塞涅卡则提醒我们:“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生。”

2. 中世纪:宗教神学化的死亡哲学

中世纪的死亡哲学更多地被宗教神学所主导,强调死亡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重要环节。中世纪的死亡哲学强调死亡的意义,认为“若不能死,便不能生”,将死亡视为通往永恒生命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死亡哲学片面强调死亡的意义,相对忽视了生命的价值,是对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否定。

3. 文艺复兴:死亡哲学的转折点

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哲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化死亡哲学进行了批判,强调人的今世生存和幸福。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认为,人应该追求属于人类的幸福,而不是盲目追求超越人类范畴的永恒或神性。彼特拉克的这种观点与当时教会所倡导的禁欲主义以及对来世幸福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种思想为近代死亡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近代:对死亡的漠视与回避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哲学,强调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将自存原则或自保原则视为哲学的第一原则。这种观点对死亡采取了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这种转变是对中世纪死亡哲学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社会对现世生活的重视。

5. 现代:重新审视死亡的意义

现代西方死亡哲学对近代死亡哲学的漠视和回避态度进行了批判,重新强调死亡的意义。海德格尔将死亡视为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认为死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被回避的对象。这种观点是对近代死亡哲学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死亡哲学的一种“否定之否定”。

总结

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对死亡不断探索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近代的生存哲学,再到现代对死亡意义的重新审视,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体现了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断深化。



1. 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起源与演变

古希腊罗马时期,死亡哲学的重心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哲学,再到宗教哲学的逻辑演进过程。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伊壁鸠鲁则强调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塞涅卡则提醒我们:“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生。”

2. 中世纪:宗教神学化的死亡哲学

中世纪的死亡哲学更多地被宗教神学所主导,强调死亡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重要环节。中世纪的死亡哲学强调死亡的意义,认为“若不能死,便不能生”,将死亡视为通往永恒生命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死亡哲学片面强调死亡的意义,相对忽视了生命的价值,是对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否定。

3. 文艺复兴:死亡哲学的转折点

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哲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化死亡哲学进行了批判,强调人的今世生存和幸福。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认为,人应该追求属于人类的幸福,而不是盲目追求超越人类范畴的永恒或神性。彼特拉克的这种观点与当时教会所倡导的禁欲主义以及对来世幸福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种思想为近代死亡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近代:对死亡的漠视与回避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死亡哲学,强调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将自存原则或自保原则视为哲学的第一原则。这种观点对死亡采取了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这种转变是对中世纪死亡哲学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社会对现世生活的重视。

5. 现代:重新审视死亡的意义

现代西方死亡哲学对近代死亡哲学的漠视和回避态度进行了批判,重新强调死亡的意义。海德格尔将死亡视为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认为死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被回避的对象。这种观点是对近代死亡哲学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死亡哲学的一种“否定之否定”。

总结

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对死亡不断探索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近代的生存哲学,再到现代对死亡意义的重新审视,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体现了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断深化。


死亡焦虑可以分为两部分:死亡外显焦虑、死亡内显焦虑

1.死亡外显焦虑

死亡外显焦虑是指个体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较为明显,能够被他人直接观察到。这种焦虑通常伴随着对死亡的直接思考和担忧,例如在面对死亡相关事件(如亲人去世、自身患病)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不安,是对死亡过程的痛苦、对死后“不存在”状态的恐惧。

2.死亡内显焦虑

死亡内显焦虑是指个体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易被察觉。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个体可能压抑对死亡的恐惧,但这种恐惧仍然潜藏在潜意识中。这种焦虑往往通过梦境、怪异的语言行为或性格的突然转变等方式间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还表现为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过度担忧,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而这些实际上是对死亡焦虑的转移。

哲学家们怎么看待死亡?

苏格拉底: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通过多种论证来说明灵魂的不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灵魂是真正的自我,是永恒的、不变的,而肉体是易逝的、有限的。他指出,灵魂在活着时总是被肉体的欲望和感官所束缚,无法真正实现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而死亡则是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摆脱了肉体的限制,灵魂因此获得自由。


2. 灵魂的回忆说

苏格拉底提出了“回忆说”,认为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拥有对理念世界的知识。当灵魂与肉体结合后,这些知识被遗忘,但通过学习和思考等方式,灵魂可以回忆起这些知识。这说明灵魂在出生前就存在,因此它不可能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亡,否则无法解释灵魂对理念的回忆能力。


3. 灵魂的不可毁灭性

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的不可毁灭性。他指出,灵魂是给予生命的存在,其本质属性是生命,因此它不会接受死亡。即使灵魂多次进入不同的身体,它也不会被毁灭,因为它是一种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实体。这种不可毁灭性使得灵魂在死亡后不会消灭,而是进入另一种状态,继续存在,所以灵魂是永恒的存在。

通过这些论证,苏格拉底试图说明灵魂是不朽的,死亡并不是灵魂的终结,而是灵魂摆脱肉体束缚、进入更高存在状态的开始。

伊壁鸠鲁:用唯物与快乐破解死亡之谜

伊壁鸠鲁则否认灵魂,他觉得根本没有灵魂这么一说,他从唯物主义和快乐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死亡观,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甚至与人类无关。


1. 死亡与感觉的分离

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感觉的丧失,当人活着时,死亡尚未到来;而当死亡到来时,人已经不存在。因此,死亡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它既不会给人带来痛苦,也不会带来快乐。


2. 死亡的自然属性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人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存在。死亡只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和分散,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而非神秘或恐怖的存在。因此,死亡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终结,而是一种自然的转变过程。


3.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伊壁鸠鲁强调,对死亡的恐惧源于无知和对自然的误解。他主张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的本性,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他认为,只有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当下的快乐,达到心灵的宁静。他还提出快乐主义,主张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4. 死亡观的伦理意义

伊壁鸠鲁的死亡观不仅是对死亡的理性认识,也是一种伦理指导。这种观点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通过唯物主义和快乐主义的视角,将死亡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强调理性认识和克服恐惧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塞涅卡: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1. 生命:珍惜每一刻,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由

塞涅卡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他曾在《论生命的短促》中写道:“人生本身不短,是我们使之变短了。” 这句话提醒我们,生命的长短并非由时间决定,而是由我们如何度过这些时间决定的。他强调,人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陷入无意义的忙碌中,而是要有目标的生活。

塞涅卡还主张通过内省和控制欲望来实现心灵的平静。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智慧和追求美德,而不是外部的物质享受。他鼓励人们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不要被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困扰。


2. 死亡:正视生命的必然,以勇气面对

塞涅卡对死亡的看法同样充满智慧。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对立面。他曾在《道德书简》中写道:“我们生前与死后都栖居在同样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对死后的世界感到恐惧。” 这种观点源于斯多葛学派的宇宙观,也就是生命和死亡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就像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一样。


3. 启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

塞涅卡还强调,真正的勇气不在于对死亡的恐惧,而在于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道德的坚守。他鼓励人们在面对死亡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尊严。塞涅卡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困扰,而忽略了生命本身的价值。

塞涅卡曾说:“智者不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悲哀,而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高兴。” 这句话提醒我们,幸福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恩和珍惜,而不是对未来的无尽追求。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主要探讨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1. 死亡的本体论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而非一个简单的事件。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一种存在方式。他区分了“死”和“亡”:死是一个过程,是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而亡是生理上的消亡,是这个过程的结束。


2. “向死而生”的内涵

“向死而生”意味着人要直面死亡这一终极可能性,从而更加真实地体验和理解生命。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时,才能真正摆脱日常生活的沉沦和异化,回归到本真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摆脱社会和他人对自我的束缚。


3. 死亡与自由

他强调,死亡是“最本己的、无关涉的、不可超越的可能性”。面对死亡,人无法逃避,只能独自面对。这种独自面对死亡的体验使人摆脱了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通过“先行到死中去”,人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专注于自身存在的意义。


4. “向死而生”的实践意义

“向死而生”并非让人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通过直面死亡来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它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使生命更加充实。这种思想类似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过直面死亡,人能够更好地把握生命。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中西方,尽管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对死亡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他们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死亡虽然对于死者已经无关,但却能深刻地影响生者。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记得我们是会死去的,我们的全部生活就会获得完全另一种使命。人在知道他过半小时就会死去时,便不会在这半小时内去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那些愚蠢的事,尤其是那些坏事。然而,离死亡半世纪同半小时难道不是一回事吗?在死亡面前和在现实面前,是不存在时间长短的。”

从宇宙的视角来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不会因为个体的生死而改变。它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无论是转一圈还是转一百圈,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死去,同时也有无数的人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半小时和半个世纪在死亡面前并无本质区别。这种对时间的重新审视,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体验你人生的每一刻,去努力追寻你想要的,因为无论时间长短,生命终将走向终结。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具有内在价值和尊严,不能仅仅被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而应该被当作目的本身来对待。

塞涅卡说:“全力过好偶然的生,才能坦然面对必然的死。”

关注需艺工作室,欢迎评论区留言

刘晓俊V:xuyi_liuxiaojun

邮箱:xuyi_studio@163.com

欢迎对艺术、哲学、心理、社会感兴趣的朋友

加入我们的社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