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课,是死亡课

清明节特辑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中国民间也有“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说法。

我们常能听到,当 下中国缺少很多教育,如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科学教育……

其实就完善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而 言,最缺少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课”和“死亡教育”。

读一套“死亡书籍套装”,上一堂“死亡课”,接受一次“死亡教育”,至少有四大价值。

向死而生,发现人生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生”这件事 ,这使 得中国人十分恐惧死亡、回避死亡、忌讳死亡,乃至漠视死亡。

然而,现实却是,未知死,焉知生?其实,只有真正弄清了死,人才能学会生。

只有知道死是必然的,人们才会反思何为良好生活、如何好好生活、为什么要好好生活;

只有知道死是不可拒绝的,人们才会坦然面对死亡,缓解无意义的焦虑与痛苦;

也只有知道死是未知的,死之后,也许是“复活”、也许是“轮回”、也许是“灵魂转世”、也许只是 腐烂,化为白骨,然后消失殆尽,此生的“行”可能决定了来生的“活”,人才会明确“生”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不停思考“死”,用“死”倒逼思考“生”,人才能学会过属于“本己”的生活,不过闲谈、好奇、两可的“常人”生活。思想家海德格尔称之为“向死而生”。

临终关怀,抚慰濒死心灵


中国人面对死亡的理念,总是极力避免“死”,如“好死不如赖活着”“宁在世上挨,不在土里埋”“死后为大”等。

因而,面对亲属的临终,大部分人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了“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所谓死前尽力,死后奢华。

死前不顾老人的痛苦,不停施展最后的挽救,呼吸机、名贵药物用个不停;健康的时候,其实很少尽孝道,死后反倒大搞排场、丧礼十分隆重奢华。

不仅普通民众,许多医护人员的死亡观念也是如此。从死神手中夺回病人的生命,被视为医生的职业骄傲,病人的死亡就是医生的失败,就是医学的失 败,因而总是想方设法“延迟死亡”,但这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痛苦与尊严的损耗。

死亡教育可以带来最好的临终关怀,既可以让临死之人感到解脱,“大胆”去死;也可以让亲朋好友没有压力,“放手”去死。

缓解恐慌,消弭死亡焦虑


无论是将死之人,还是活得好好的普通人,一想到死亡,就会诞生无穷的焦虑。

因为死亡是必然的,但又是未知的。这种必然却又不确定的东西,肯定会导致人惶恐不安。

然而,死亡教育中有自然科学。科学告诉我们,死是生命演化的必然,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死才会存在,才会有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接受死。

死亡教育中有宗教和哲学。基督教的救赎、佛教的轮回、道教的羽化成仙、苏格拉底的灵魂转世、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告诉了我们死后的“去向”,也就消解了死亡的未知。

死亡教育中还有心灵宽慰。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总有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有挚爱亲朋永别,总有“杀人放火金腰带、铺路搭桥无尸骸”的悲愤 ,总有约伯、 杜甫、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苦难。死亡教育告诉我们终极正义的存在,一切现世的不公,都会在彼岸消弭。

重获敬畏,尊重生命价值


康德说人是目的, 不是手段。把人当人看,已成为现代文明的起码标准。尊重人的第一要义,就是尊重生命。

然而,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珍爱生命,盲目的自杀、为了个人某些目的的杀人,在现代社会不绝于缕。

只有通过死亡教育,了解死的不可挽救、死的过程痛苦、死后家人悲痛不堪等一系列非濒死之人难以感受到的东西,人才 能真正意识到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尊重敬畏生命。

孩子接受了死亡教育,才会意识到很多“残忍”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成年人接受了死亡教育,才会意识到为了日常琐事谩骂、殴打、攻击是多么的没有价值;

战士接受了死亡教育,才会意识到和平、生活、关爱的价值与意义;犯罪分子接受了死亡教育,才会意识到杀戮的残忍与痛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多一分死亡教育,生命的尊严与宝贵就会多一分。

总之,我们缺少很多重要的“ 课”,但“死亡课”才是最急需的。接受一次 优质的死亡教育,既能为己的好好活,也能为人好好地活。通过死亡,大家才能发现“ 爱的价值”。毕竟,你我相亲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为此,诚挚推荐“死亡教育书”一套 涵盖通识入门、宗教哲学、死亡前后、濒死经历等完整的“死亡教育”套装 。

扫码一键订购↓

↓相关视频↓

死亡哲学·耶鲁哲学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