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ylori)被认为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尽管H.pylori感染率正逐年下降,但我国依然是H.pylori感染的高发地区(成人感染率可达42.3%)。多项荟萃分析提示根除H.pylori后可以减少胃癌风险40%以上。然而,面对我国近6亿的庞大H.pylori感染群体且不均衡分布的客观现状,如何基于人群开展H.pylori筛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专家简介
长海医院 杜奕奇教授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副组长、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卫生健康委及申康重大课题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著48篇,包括Gut、JGH、Helicobacter等期刊,中文论著100余篇,参编专著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各2项。入选军队学科拔尖人才、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启明星、青年科技英才。
1.“检测-治疗”策略
1997年,来自欧洲H.pylori学组的胃肠病学专家提出,建议对消化不良的门诊就诊者开展常规H.pylori检测,这一方案后来被马斯特里赫特Ⅲ共识正式表述为“检测治疗策略”。鉴于该筛查方式依赖患者至医院就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筛查策略”。该策略的主要目标人群是西方发达国家(内镜检查费用高且H.pylori感染率低)的无症状人群。基于我国相对较低的内镜检测费用和较高的H.pylori感染率,该策略显然不符合我国客观诊疗实际,亦无法满足我国庞大的筛查需求,因此并没有被我国历次更新的H.pylori感染共识采纳。
2.“筛查-治疗”策略
2017年,马斯特里赫特Ⅴ共识在“检测-治疗”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全人群的“主动筛查”策略——即在胃癌高风险地区对全社区人群使用“筛查-治疗”策略。由我国专家主持撰写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结合我国国情,亦提出在胃癌高发区开展“筛查即治疗”策略,从H.pylori根除的角度助力胃癌防治。一项在山东开展的大规模实践证实“筛查-治疗”策略能有效降低高风险地区人群的胃癌发病率。卫生经济学分析同样支持“筛查-治疗”策略,且纳入对象的年龄越小(最小15岁)效果越好。
3.家庭策略
为了将“筛查-治疗”策略更好地与我国客观实际相结合,我国学者在前两种筛查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以家庭为单位的H.pylori管理”策略(简称家庭策略),即在人群中检测到一例H.pylori感染时,进一步对其同居同住的家庭成员进行检测,有依据地扩大筛查范围。调查显示,相比“筛查-治疗”策略,家庭策略最高可使筛查效率提高12.15%,即每开展100例检测,可多筛出12例感染者。此外,以家庭为单位根除H.pylori具有更高的根除成功率和更低的复发率。考虑到上述优势,以家庭为单位筛查H.pylori可获得长期卫生经济学收益,更适合我国客观现状。
综上所述,H.pylori感染在我国胃癌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筛查策略显得尤为关键。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H.pylori管理方案,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筛查效率和根除成功率,从而显著降低高风险地区人群的胃癌发病率。相信这些策略能够为我国的胃癌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撰稿丨长海医院 杜奕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