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3月29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在北京发布。本次发布会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部分专家参加了发布仪式。
据了解,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已故的沈华浩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的组长,沈教授自2023年开始带领学组启动指南更新工作,即使在病中,他依然牵挂指南编撰进度,为新版指南殚精竭虑,《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出版,无疑是对沈教授最好的纪念。
“这一版本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诊断、评估、治疗及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旻表示。
据了解,新版《指南》的调整、更新历经4年,调整哮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补充了哮喘诊断路径,新增“临床治愈”目标,更新了临床分期、分级,对哮喘的评估、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并整理出34条推荐意见。
3月29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旻深度解读《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主办方供图
新版《指南》对哮喘定义及流行病学进行了更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症状,不典型者可仅以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重塑。
而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生物靶向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治愈”已成为超越疾病控制的哮喘治疗新目标。新版《指南》指出,部分临床控制期患者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或其他抗哮喘治疗后,无症状时长达到1年及以上,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无需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治疗,如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可视为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指南中‘临床治愈’的标准仍为概括性总结,对于各个维度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除了指南中提及的四个维度外,更高标准的哮喘‘治愈’目标还可能包括气道炎症等指标。”张旻说。
新版《指南》强调哮喘诊断路径的优化,尤其注重“早诊早治”。张旻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方面给予首诊,有条件做可变气流受限检查的单位,尽可能地明确诊断,对于无法进行相应检查的基层,或者是检查结果阴性但是高度怀疑的患者,也可以及时根据拟诊启动抗哮喘治疗,这样可以在提高诊断实现早诊早治的同时,避免过度治疗。
3月29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介绍《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主办方供图
“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有效的临床管理路径,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黄克武介绍,哮喘是一种呼吸慢性疾病,吸入治疗是哮喘治疗的基石。对于吸入治疗,新版指南强化了抗炎缓解的理念,同时对于中重度哮喘推荐维持缓解治疗,并强化起始治疗后每2-4周需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1次,加强随访。
同时,新版《指南》同时对于吸入药物吸入装置的选择也提出了个体化优化,对于加强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依从性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生物靶向治疗的应用时机,应用方法和应用人群也在新版指南中有非常多的呈现,为哮喘患者的全程管理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案。
新版指南更新生物制剂适用人群、疗效、安全性、疗效预测因子等相关描述和近四年循证医学证据。黄克武说,生物制剂推荐意见的更新是精准治疗的体现,也是哮喘患者有望实现“临床治愈”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