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本该是书香满溢的地方,但肺结核的潜伏却让教室成了隐形的“健康考场”。当疫情警报响起,筛查接触者就是与病毒赛跑的“关键一棒”——它既像探照灯般揪出潜伏的传染源,又如安全锁般拦住即将扩散的隐患。
省流版
1. 在学校发现肺结核病例后,应迅速做接触者筛查,尤其是密切接触者,及时找到所有肺结核患者并阻止病菌传播。
2. 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应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及传染性、接触的强度与频率等因素。
3. 筛查内容及方法根据接触者年龄来分,主要有检查是否有肺结核的可疑症状、做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做γ-干扰素释放试验、做x胸片检查,甚至是拍ct。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
做接触者筛查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给接触过肺结核病人的人做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要是能及时把所有肺结核患者都找到,就能阻止病菌继续传播,不让更多人被传染。另外,对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干预,可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续发病例。
一般来说,密切接触者被传染的风险最高,所以只要是密切接触者,都得尽可能地一个不落地去做筛查。如果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或者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检测强阳性的比例,明显比当地同年龄组的人高很多,那就得根据实际情况,把筛查的范围再扩大一些。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应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及传染性、接触的强度与频率等因素。
确诊病例、肺部空洞或咳嗽/咳痰的临床诊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在病例诊断前3个月至治疗后14天期间,其同班、同宿舍的师生,或在封闭空间内连续接触≥8小时,或累计接触≥40小时的人员。
无肺部空洞且无咳嗽/咳痰的临床诊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在病例诊断前1个月至治疗后14天期间,其同班、同宿舍的师生,或累计接触≥40小时的人员。
年龄在 15 岁以下的接触者筛查
1
观察有无肺结核的可疑症状;
2
做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 检测)。
有禁忌症的孩子或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要是发现孩子有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或者 TST 检测结果是强阳性,又或者 IGRA 检测是阳性,那就得再去做胸部 X 光片检查。若医生认为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情况,则需要做 CT 等检查。
年龄在 15 岁及以上的接触者筛查
1
查有没有肺结核的可疑症状;
2
做 TST 检测(要是有禁忌症或者当地有条件,也可以用 IGRA 代替);
3
做胸部 X 光片检查。
若医生认为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情况,则需要做 CT 等检查。
后续病原学检查流程(加框):如果发现有人存在肺结核可疑症状、TST检测强阳性或IGRA阳性、胸部X光片异常,需进行病原学检查;病原学阳性者需进一步开展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原学阳性的标本、核酸及菌株应予保留,以备进行结果复核及开展菌株同源性检测。
筛查后发现感染了结核菌,怎么办?
做完筛查后确定没有得活动性结核病,但是结核感染检测结果是阳性,那就属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要是因各种原因未接受预防性治疗,那么在第一次给接触者做完筛查之后的第 3个月底、第6个月底和 第12个月底,都得再去做一次症状筛查,还要做胸部影像学检查来随访,查看具体情况。
/健康科普
供 稿:路丽苹
(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 辑:高心妍
审 稿:陈 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