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305)

曾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代主任,国军少将——侯鼐钊

侯鼐钊(1905-1974),江苏无锡人。无锡东吴第八高等小学、上海银行学校、慕堂英文专修夜校毕业,曾在上海侯光迪医馆任药剂士四年。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



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三、四期入伍生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连政治指导员,团党代表办公室副主任,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1927年下半年,受江苏省党部派遣,赴太仓县建立特别委员会,发展党务。同年11月,蒋介石将原有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执监委员会,各省、县党部也相继改组,成立临时执监委员会。侯鼐钊任太仓县党部临时执监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参加了江苏省第十次临时执委会议。

1928年2月,参加江苏省党务第二次联席会议。同年7月,太仓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又改组为党务指导委员会,任常务委员。不久,调任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政治部组织科长,后任副主任,并兼任黄埔同学会第十一师改组委员。

1931年,任第四十五师(师长戴民权)政训处处长,同年该师设立党部筹备委员会,任书记长。

1933年,任江苏省保安处政训处处长,兼任该处党部委员。1934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受训。1935年任中央军校调查科江苏通讯主任,1936年任江苏省学生集训总队(总队长由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兼,黄埔一期)上校军事教官。1937年,任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江苏通讯处(主任李守维兼,黄埔二期)副主任,后调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任第二科中校科长兼统计股长。

1939年7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第七组(组长濮孟九)副组长,主管人事调查工作。

1940年,入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学习,后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少将部附。1941年7月,随邓文仪(黄埔一期)一起调第三战区,任政治部(主任邓文仪)上校主任秘书,后任少将副主任。并兼任过第三战区党政军联合特别党部书记长,第三战区干部训练团少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江西上饶坚持抗战到1945年抗战胜利。

在上饶期间,与李承晚(后来的南朝鲜总统)任总队长的总政治部韩台义勇总队(由朝鲜人、台湾籍人和福建籍旅日归国华侨组成,约二十多人,大多精通日语)同驻江西上饶一处,该总队是专为配合第三战区政治部第三科从事日语宣传工作的。

当时第三战区政治部还担负着一个反共的任务,就是对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数千新四军官兵进行政治洗脑感化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战区迁往杭州后,侯鼐钊调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黄埔三期)政治部(主任徐庆誉)副主任,代主任。不久第四方面军撤销,侯鼐钊调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少将参事。

1946年3月,被任命为驻湖北宜昌的第六绥靖区(司令官周嵒)政治部主任。同年,国民政府国防部成立,新任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邀侯鼐钊任第一处少将处长。1948年,新闻局改组为政工局(局长邓文仪),侯鼐钊任局长办公室少将主任。

1949年,周嵒出任浙江省主席,邀侯鼐钊赴浙江,同年4月,任浙江省绍兴县县长,并兼任绍兴城防指挥部总指挥。绍兴解放前夕,奉命建立“游击”根据地,组织匪特武装,成立“钱江南岸联防纵队”,由侯鼐钊任纵队长,下设四个大队、独立中队和警卫队,人员900余人,活动于齐贤、马山一带。省城解放前夕,周嵒逃离杭州经绍兴,委任王文熊为绍兴县县长,侯鼐钊随周嵒离开绍兴,同年秋到台湾。

到台后,曾任台湾“国防部”部员,参议,台湾航业公司顾问,复兴航业公司会计主任。是台湾无锡同乡会发起人之一,1962年任重新成立的同乡会理事,无锡文献管理委员会名誉理事。

1973年赴美定居,1974年,在纽约探访其长子时,在街上不慎跌倒,昏迷不醒,医治无效,于3月16日病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