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作为母亲要接纳孩子的反应,而不是将其视为攻击和敌意。
我们看到很多母亲将婴儿的反应视为攻击,这其实是母亲混淆了婴儿的需求和这些需求对自身的影响。比如婴儿感觉很难受,一直在哭闹。也许他想要睡觉了,这是他的需求。但是婴儿的做法让母亲感到生气和愤怒,觉得是婴儿在给自己找麻烦,或者认为婴儿是在剥夺属于自己的时间。此时母亲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了婴儿本身的需求。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了真相,那就是这位母亲混淆了婴儿的需求和这些需求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了。就是说从来不是婴儿攻击了母亲,而是婴儿在求助于母亲。我们看到心智的发展,就是要将他人的行为理解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
我们用理解这个词语可能容易产生误解,因为许多人不愿意去理解别人,认为理解别人等同于在委屈自己。我们可以用还原这个词语,来代替理解。就是说,要学会将他人的行为还原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就是说婴儿为什么在你面前哭闹呢?单纯地从行为层面来看,似乎是对你感到不满。站在心智化层面,就要试着还原婴儿哭闹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他也许是饿了、困了或者哪里不舒服,才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寻求帮助。婴儿早期是没有母亲这个概念的,所以也不会对母亲产生任何敌意。有些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容易将婴儿的生理需求误解为“敌意攻击”,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引发母婴互动中的恶性循环。婴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很难形成稳定的自我感觉。他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