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婴儿心智的产生,来自于幻想被母亲实现的那一刹那。我们用幻想这个词语来代表婴儿天生对某类经验的预备状态。比如婴儿需要食物,他幻想着食物能够出现在眼前。于是食物真的出现在了眼前,于是婴儿将有能力以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运作的模式与秩序。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说有一个婴儿被一头狼养大。这个婴儿长大后没有发展出语言表达能力,也没有礼仪教养,行为举止完全像是一头狼。就是说婴儿能否发展心智,以及心智化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取决于母亲的遐思功能。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母亲的心智状态与新生婴儿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能够提供婴儿之所需。母亲的这种心智状态被称之为原初母性贯注。母亲的心智受婴儿所引发,会强烈的认同婴儿,并对婴儿的经验感同身受。
克莱茵认为,婴儿的心智最初由原始幻想驱动,这些幻想是婴儿试图理解和掌控外部世界的本能工具。当婴儿因饥饿、寒冷或恐惧而哭喊时,他的需求(比如饥饿)会通过幻想投射到外部世界。如果母亲及时回应并满足需求,婴儿的"需求幻想"(比如"我需要食物,食物就会出现")就会与现实的满足感结合。此时,婴儿的体验是碎片化的(比如将母亲体验为"好母亲"和"坏母亲")。当母亲持续可靠地满足需求,婴儿逐渐将"部分客体"整合为完整的母亲形象,形成对"好客体"的稳定内化,这是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对好客体的稳定内化,意味着在婴儿内心安装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吸收、消化、处置从外界而来的不良情绪。同时也能够帮助个体在面临现实中的挫败经验时,不至于被彻底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