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7苗盘到位!”“温度正常!”2月14日午后,湖北省五龙池村育苗工场内,播种机的运转声与工人的应答声此起彼伏。尽管春寒料峭,智能育苗棚内早已蒸腾起热浪,揭开了烟叶春耕备产的序幕。

五龙池村位于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作为十堰市唯一的雪茄烟产区,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通过智能预警系统与生态种植技术协同发力,实现春耕备产质效双升。


技术员正在调度中心查看情况。王晓娜摄

智慧中枢 数字管控织就生产网

“空气温度21℃、湿度43%、pH值6.9。”

走进雪茄烟叶数字化调度中心,曲面大屏上118个数据流实时跳动。从育苗棚、烟田、烤房到发酵车间,每个场景均在三维地图上动态标注。

“当苗池温度波动超5℃,系统会自动启动通风并预警。”习家店烟叶站技术员李世斌轻点鼠标,随即调出2号育苗棚360度全息影像,他打趣的说,“就像给苗棚装上了‘CT’机,实时扫描每一个苗盘”。

据介绍,该系统是由28个高清摄像头、64组传感器构建的“数字管家”,今年已成功预警23次温湿度异常。“老一辈种烟全凭感觉,只有走进烟棚子里,闻到有味或者感觉潮湿才开始通风,这时候处理不及时,就会很容易出问题。”五龙池村最年轻的烟农陈劲,边说边用手机展示“武当茄香”小程序。“有了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烟,不需要去晾房,手机一点门窗就开了,非常方便。”

数据显示,当地烟叶生产实现数字化改造后,人工成本下降11.23%,烟叶霉变率从3.28%降至1.06%。目前已有114户烟农接入该系统,户均增收0.11万元。

行走在田间,矗立的“气象哨兵”引人注目。这些升级版气象监测站在原有温、湿度监测的基础上,新增孢子监测功能,配合交叉数据分析,可提前7天预警病虫害并监测种群数量快速增加的害虫种类,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虫害防治。相关数据也实时同步至调度中心,为春耕生产装上“数字引擎”。

绿色密码 生态技术孕育希望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土地平整,油菜飘香,这要归功于我们的‘疗养式’种植。”烟叶技术员王晓娜说道。十堰“八分山水一分田”,针对土壤特性,丹江口市局(营销部)采用规模化种植和土地深翻的策略,100%烟粮轮作制度,既能产出优质规模化粮油作物,又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17%提升到2.43%。

烟粮轮作、规模化种植只是当地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江口市局(营销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为烟叶生产注入“绿色基因”。“时空矩阵”布局法差异化育苗,依据烟苗生长状况,通过土壤育苗和漂浮育苗两种方式,因地制宜开展育苗工作,确保烟苗“壮、齐、适、足”。构建生态防控体系,物理层,安装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形成隔离带;生物层,间隔种植的万寿菊持续释放驱虫物质,投放烟蚜茧蜂和斜纹夜蛾性诱剂,针对雪茄烟根腐病病原镰刀菌,采取“以菌治菌”的方法,靶向防治;化学层,使用植源性杀虫剂和微生物菌剂。


工作人员正在育苗大棚开展浮盘下池。王晓娜摄

精准帮扶 链式就业叩开幸福门

在旋耕机轰鸣声中,均州烟叶专业化合作社社长方波正带领社员深耕烟田。

春天苗棚播种、夏天田间管护、秋天采收晾制、冬天深耕冻垡……从“外出务工”到“归雁还巢”,这支由86名本地村民组成的队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烟叶种植,更创造出“四季有活干”的就业模式。据统计,烟叶产业发展为该村创造就业岗位137个,累计吸纳就业268人。

“现在不出去打工,在合作社也能挣到钱,还更稳定。”正在操纵农机的村民算起了经济账,综合土地流转金、务工薪资加上合作社分红,年收入显著提升。

烟叶生产不仅要人多,更要技艺精湛。

在生产一线,20余名学员正学习播种机使用技术。“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培训体系,年均开展各类教学培训9次,覆盖人群达573人次。”烟叶技术员冯海龙表示,“武当茄香”小程序包含95个技术服务知识库,烟农可以通过育苗监控、晾房管理模块对育苗大棚及晾房进行监控,也可通过服务受理模块预约烟技员、烟站站长进行实地操作指导。


工作人员正在育苗大棚进行温湿度监测。王晓娜摄

截至目前,线上小程序为烟农提供超685次专项服务,访问量已突破5361人次。近三年培育的320名“持证烟农”正成为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

播种机的链带匀速转动,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传递苗盘,智能温控系统在后台默默运转。站在育苗棚外,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信心满满:“肯定的!今年的丰收苗,就从咱们指尖上种出来!”(冯雨阳 王晓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