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豆豆 范昊天
丹江口库区腹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一片橘园边,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见图,本报记者范昊天摄)正带着10多名孩子上一堂以“‘红领巾’争当守水护水小卫士”为主题的“无边界课程”。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所以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让北方人也能够喝上我们丹江的水。作为水源地的小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彭玉生抛出了问题。
“回家跟家里人说,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回收”“给村民发传单,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孩子们一边观察田边水塘里有无垃圾和异物,一边七嘴八舌地举手说道。
今年48岁的彭玉生,是土生土长的彭家沟村人。1996年从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彭家沟当一名乡村教师。这里是全镇最偏远的村落,学生大多是来自丹江口库区移民家庭的留守儿童。年轻的彭玉生暗暗立下志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
乡村学校面临的困难,不仅来自相对闭塞的环境,还来自有限的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但彭玉生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资源。山间田野、果园稻田是我们的课堂,风霜雨露、花鸟虫草是我们的学习素材。”彭玉生说,他始终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自然即教材”的教育理念,坚持“无边界课程”的教学方式。
作为科学教师,彭玉生将课堂延伸至校园之外,他把科学课题搬到了雨后的山坡、夜晚的操场、农民的田地里,孩子们会在橘树下研究植物的生长,站在池塘里体验浮力的存在,在山间田野开展认野菜、找草药、看虫子等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与“创”中学,彭玉生带着老师们一起钻研创客课程,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搭积木、学编程。学校还开设航模飞机、机器人、智能汽车模型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创客课程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助推器”。
如今,“无边界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推广到了其他学科:孩子们跟着语文老师走进田野,写下关于蝴蝶、麦田的小诗;跟着数学老师从山这边跑到那边,感受行程往返问题;跟着美术老师走进大自然,画一画丰收的金丝皇菊……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前往丹江口大坝等地,现场探寻科学的奥秘。
在老师们的影响和鼓励下,这群原本比较腼腆、不够自信的留守儿童,通过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开朗活泼。
在彭家沟小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成长存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和进步,都能成为他们的“存款”,积累到一定“金额”,就能兑换相应的奖品。
“这次是老师知道我帮父母做了家务,加了5分;这次是画画得了奖,加了14分……”五年级学生朱铭鑫翻开她的“存折”,指着一笔笔“存入”和“支取”的记录,高兴地说。前不久,她用这学期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个作业本、一把尺子和一只风筝。
今天,许多彭玉生的学生也像当年的他一样,选择扎根乡村、扎根基层。李洪琴2020年通过统一招考,成为十堰市丹江口市余家营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教师,将“无边界课程”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饶琴通过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成为十堰市房县军店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立志要像彭老师当年对自己那样,做一名温暖的老师……
更多库区孩子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年来,彭玉生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80多人考上大学。“希望通过我的坚守,让更多库区的孩子走出这片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彭玉生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