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河农场备耕进行时。于洋摄
□于洋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眼下正值备春耕时节,在享有“百年稻场 鱼米之乡”美誉的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农机检修、种肥下摆、清雪扣棚……绘就一年“丰”景的画笔已饱蘸情怀,展露出奋进的新征程。
今年,梧桐河农场聚焦粮食产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统筹发展“四个农业”,扎实做好十项工作,通过“五良”融合粮食增产核心密码,继续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18.1万吨以上。
专属基地让农产品优质更优价
梧桐河的春天,不仅有“抛锚定舵”的谋略,更有真抓实干的劲头。
2月5日,新年开工第一天,梧桐河农场召开重点工作部署会,对标准化供种、供肥,农机具维修、科技培训、定制农业等工作进行细致谋划,引导全体员工迅速收心,鼓足干劲,为新一年的工作开好头、布好局。
“我们着力对标‘黑土优品·北大荒’,聚力‘梧桐河大米’农业品牌建设,聚焦市场需求,发挥基地功能,依托产业优势,按照不同客户对产品品种、品质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级、分类、定时、定量的种植、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产业营销部总经理肖骋介绍说。
梧桐河农场把发展定制农业作为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重要抓手,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定制农业基地按照客户需求落实区域,通过标准化种植、贴心化服务、精准化协作、全程可追溯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定制农业示范推广基地。依托米业公司加工优势,采取分类收购、按需加工、按时配送的方式,深耕老客户、开发新客源,逐步扩大定制农业规模,开辟增收增效新赛道。
今年,梧桐河农场计划落实“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项目500亩,力争实现基地产值167万元。
科技先行让农业有“智”更有“质”
梧桐河的春天,更有满满的科技感。在兴杉管理区农具厂内,无人驾驶的插秧机、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安装智能喷雾系统的喷药机正在接受全面“体检”,确保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春耕生产当中。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就是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梧桐河农场将农业智能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坚持以农业大数据集成为基础,以农业物联网应用为技术支撑,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今年,农场计划投资8万元新建智能育秧大棚一栋,并加大对农情遥感技术的探索应用,实现气象、土肥、虫情、长势等一体化监测,建立完善农业大数据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建议和智能决策支持。”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贾聚岩介绍,“我们将加大农业科技示范点的数字农业投入,不断扩大水田旱平、导航插秧等适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面积,加强智能育秧和灌排设施建设,智能灌排面积达到0.6万亩以上,再引进智能育秧水肥一体化设备2套,逐步实现大田精准化作业、作物智能化生产、远程智能化控制。”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场农业生产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在梧桐河大地徐徐展开一幅有“智”更有“质”的别样春耕图景。
垦地共建让农民增产又增效
梧桐河的春天,还有一幕幕垦地共建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火热场景。“全程托管”示范点、整村推进等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正在加快布局中。
“2024年,农场在吉祥乡守望村打造了玉米示范点400亩,全程托管7360亩。按照‘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实施‘一站式、保姆式’全环节生产服务,作业标准和种植模式得到了地方农民的点赞。”梧华管理区主任王智威向记者介绍。
今年,农场坚持垦地“一盘棋”发展思路,继续拓宽周边乡镇社会化服务范围,计划在振兴乡、吉祥乡全年完成全程托管0.55万亩以上,环节托管2.7万亩以上,技术服务21万亩次以上。
为推动垦地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农场将“农业投入品集团化运营”模式全面嵌入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2024年,在汤原县带动完成环节托管21万亩次,投入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及导航辅助驾驶系统10台(套),真正让“北大荒模式”走出去,将效益带进来。
春风起,奋进正当时。身处发展之春的梧桐河,严格落实“农业标准提升年”各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五化”目标,抢时间、赶进度、提速度,全力夺取首季“开门红”,奋进全年“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