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TOP大学来了”公众号编译整理,来源:Nature、Science、Cell、复旦大学等
据TOP小编统计,截至2025年2月20日,复旦大学已发表6篇Nature/Science/Cell,其中5篇为“通讯+一作”。
1、上海脑智卓越创新中心解析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蛋白质动态变化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刘真研究员、孙怡迪研究员、朱文成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木良善医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辰研究员为论文联合通讯作者在生医类顶级科研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proteomic landscapes elucidate human pre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and failure”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是本文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朱文成博士、研究生孟娟和刘文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顾蕾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优化了此前开发的超灵敏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并通过低投入的样本描绘了人类和小鼠着床前胚胎的深度蛋白质组景观图谱。团队结合跨物种比较和多组学整合分析,系统性地解读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并围绕临床上常见的低质量胚胎的形成进行了单胚胎蛋白质组分析。该研究为理解哺乳动物着床前胚胎发育提供了跨物种的新资源,为通过多组学解析早期胚胎发育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研究人类着床前胚胎发育失败建立了新范式。
2、复旦团队发现ACE2受体诱导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并设计高效双功能抗病毒药物
2025年1月30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孙蕾研究员和姜世勃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信作者在生医类顶级科研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Early fusion intermediate of ACE2-using coronavirus spike acting as antiviral target”的研究论文。复旦大学是本文第一完成单位。
该研究发现了ACE2受体诱导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E-FIC),并针对该中间态构象设计了高效、广谱、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双功能抗冠状病毒候选药物。
传统观点通常认为,冠状病毒S1亚基在结合受体并脱落后,会触发S2亚基构象重排,进而暴露HR1结构域。因此,该研究对新冠病毒S蛋白是否存在介于ACE2受体结合和S1亚基脱落之间的特殊构象进行了探索。
团队首先利用利用流式细胞术,发现跨膜表达的S蛋白在受到ACE2蛋白胞外域的刺激后,能够结合HR1抗体或其配体多肽EK1,而此时S1亚基还没有脱落,提示可能存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为了捕获并直观地呈现S蛋白的这种中间态构象,研究团队对S蛋白与ACE2胞外域共孵育产物进行冷冻电镜颗粒筛选。通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者成功发现并解析了一种高分辨率(3.45 Å)的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E-FIC)。在E-FIC中,S2亚基发生了构象转变,其中HR1三螺旋结构弹出,而S1亚基组成环状结构结合在S2亚基的底部。通过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分析,研究者发现在E-FIC S2亚基的HR1上结合着一段氨基酸序列(团队将其命名为中间态环——IL770)。值得注意的是,S2’位点就位于IL770中,且突出于结合表面形成隆起,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蛋白酶的切割。
此外,通过上述构象可以推测蛋白酶对S2’位点的切割可能触发IL770从HR1表面剥脱,从而释放空间以利于HR2结合。通过对融合前和E-FIC结构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发现S蛋白结合ACE2受体后,S1亚基和S2亚基底部均会向细胞膜方向旋转以实现病毒膜和细胞膜初步拉近,这将有助于缩短融膜肽插入细胞膜所需的距离(图1)。
图1:SARS-CoV-2 S蛋白在诱导膜融合过程中经历的构象变化
通过对E-FIC结构的分析,研究者发现S1亚基中的RBD与S2亚基中的HR1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拉近,这一发现为靶向该中间体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图2)。基于此构象,研究者选用了经临床试验证明具有较好活性和安全性的RBD结合药物候选(ACE2蛋白)和HR1的结合药物候选(EK1多肽),设计出双功能域串联药物候选。
3、复旦可研团队利用水波拓扑结构操控粒子
2025年2月5日,复旦大学资剑教授与石磊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申艺杰助理教授及西班牙Donostia国际物理中心(DIPC)Konstantin Bliokh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信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Topological water-wave structures manipulating particles”的研究论文。复旦大学是本文第一完成单位。
此次研究突破使水波成为探索拓扑物理的全新平台,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经典重力波系统中的矢量特性理解,揭示了其中自旋轨道耦合和锁定机制,也开辟了水波力操控物体运动的研究领域。
线性平面波作为描述许多波动现象的基础模型,其关键参数包括振幅、相位、频率、波矢和极化等,这些参数在声波、电磁波、量子波动及流体动力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尽管单个平面波的传播特性相对简单,但在多个平面波相互干涉时,所形成的波场结构常常十分复杂。所以,如何精确控制在经典波动系统中将这些波动构建成特定拓扑结构,并进一步加以利用,一直是未解的科学难题。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精确调控多波干涉的波矢与相位,成功构造出多种拓扑结构波场,并利用这些波场实现对粒子的精准操控,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4、复旦大学彭慧胜/高悦Nature:外部补锂破解电池缺锂难题和寿命极限
2月13日,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和高悦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在全球顶尖科研期刊《Nature》发表题为“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陈舒为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为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5、复旦团队电解水制氢成果登上《科学》主刊
2月14日,复旦大学张波、徐一飞、段赛、徐昕为联合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Ultrastable supported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formed by ripening induced embedding”的研究论文。
该团队通过创造性的“熟化诱导嵌入方法”,在载体的生长和活性组分的成核过程中实现同步控制,使得贵金属纳米颗粒嵌入金属氧化物载体中,显著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解决了贵金属纳米颗粒溶解、脱落、团聚等难题,在减少贵金属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绿色氢气的生成效率。
6、复旦大学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2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袁鹏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聪为联合通讯作者在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Neuronal FAM171A2 mediates α-synuclein fibril uptake and drives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复旦大学是本文第一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后吴凯敏为本研究第一作者。
科研团队通过 5 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FAM171A2,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将为帕金森病病因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公众号编译整理,来源:Nature、Science、北京大学等,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