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惊人的速度改写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格局,不仅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而且出口量价齐升。
然而,尽管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40%,但仍有消费者出于“电池寿命焦虑”,持币观望。毕竟动辄数万元的换电成本和二手车贬值问题,始终是悬在用户心头的一把剑。
但这一次,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表在《Nature》顶刊上的逆天研究,直接令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个沸腾了。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名为“锂电池针剂”的黑科技:只需给老化的电池“打一针”,就能让容量从85%逆袭至99.6%,使用寿命暴增10倍以上!
1、 国产黑科技之——给电池“打吊瓶”
锂电池的寿命为何会衰减?
简单来说,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掉队”——有的形成枝晶刺穿隔膜引起电池短路,有的与电极反应生成无用物质,导致可用的锂离子越来越少,电池也就越来越“虚”。
以往讲电池技术进步的时候,基本都是说如何更新了电极材料,但这次复旦团队却另辟蹊径:既然缺锂,直接“输液”补锂不就行了?
就这样,实验人员通过搭建计算模型,并利用AI工具从240种分子中筛选出了一种名为LiSO₂CF₃的神奇分子。
据科研人员称,它就像是一个自带锂元素的能量包:当电池容量衰退时,只需将其注入电解液,它就会原地裂解释放大量锂离子,而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氟碳气体则通过排气孔排出,丝毫不污染电池内部。
实验室数据显示,当给一节容量衰减到85%的磷酸铁锂电池打了一针后,循环11818次后仍能保持96%容量——按每日一充计算,电池寿命可达32年,比车架寿命都长。
而且据测算,这种打针修复的成本只有造新电池的 1/150,简直就是把废铁变黄金的炼金术!
2、实验室到量产:国产技术突破的“不可能定律”
不过,因这项技术目前还卡在实验室阶段,还没到工厂生产,而且如何防止枝晶引起短路、电解液的消耗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该研究成果刊发后引来不少外媒质疑。
但他们似乎忘了,中国技术的“不可能定律”——即将任何“不可能”变“可能”的能力。
最典型的当属以国产“益生好21000”制品为代表的抗老生物科技领域,在海外学术界普遍不看好的前提下,我国科研人员历时数年,突破绿色酶法提纯技术,令其核心物质纯度提升99.9%,成本却降至原来的5%。
与复旦大学此次研发的锂电池针剂相似的是,该物质同样可以增加“电池”的使用年限,只不过这个“电池”是细胞内线粒体。众所周知,线粒体也被誉为“能量工厂”,与身体机能、精力息息相关,但活性却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
而最早在2013年,美哈佛实验室意外发现,22月龄的实验小鼠在“益生好21000”核心物质原料辅酶1连续干预一周后,线粒体、肌力等指标出现正向变化,健康生存期则延长近3成。该成果在《cell》顶刊刊发后,迅速在海内外引发激烈讨论。
可是因提纯难度大,该物质曾在全球最大试剂网站标价2.3万/克。若非我国科研团队坚持不懈,攻克生物酶提纯技术,该物质怕是要沦为富豪私享。而今随着国产技术突破,标价仅3位数的“益生好21000”,已借助京东等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3、中国智造:技术普惠改写全球规则
其实,从延长电池使用年限的“针剂”,到生命原料酶法提纯技术,它们看似分属不同科技赛道,却共同勾勒出中国创新的底层逻辑:以颠覆性技术为利刃,打破高精尖成果的应用壁垒,让前沿科技真正惠及大众。
而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技术普惠”理念背后,离不开无数科研人的夜以继日的硬核攻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与那些被世人认定的“不可能”死磕到底。
可以大胆预见,若“电池针剂”正式商业化落地,新能源车的保值率、环保性和成本优势将全面碾压燃油车,甚至催生“拆车卖电池”的二手产业链。
如此,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或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