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数字化转型与科研工作会议,发布《“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并与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全员培训、设定行动方案等系统性措施,为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探索出可参考的实施路径。
达成战略合作
共建“AI+教育”创新生态圈
根据协议,闵职院将充分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在“AI+教育”教学领域的先进经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学院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变革,形成智能化、个性化、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创新范式;同时,依托闵行区科协的科创网络,共建科普教育基地,协同开展覆盖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实训基地联动的师资AI专项培训计划,并组织AI科普周、AI技术开放日等主题活动与大赛。
下一步,学院将与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闵行落地更多的“AI+教育”的实践场景。如与奇安信科技、长扬科技建设面向企业的护网工作团队,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掌握AI辅助漏洞排查、数据加密等实战技能;与飒智智能联合开发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则将AI驱动的工业数据采集优化、工艺优化等企业需求直接融入课程设计,形成“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的协同模式。
发布《行动方案》
量化目标引领教学全流程重塑
现场,闵职院正式发布《“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人工智能领域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学校育人和产教融合等领域的转化与应用,全面提升闵职院育人水平和社会服务能级。
《行动方案》提出,经过三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夯实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重塑3个AI+专业,建设2个AI+微专业,建设一批AI通识课程、50门AI+课程、10本AI+教材、5个AI+实训项目,3个AI+教学大赛,启动AI+教育专项研究基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指导下构建校级人工智能基座,建设N个AI赋能应用,实施智能化教学评价改革,推动“师—机—生”三元深度交互的教学模式变革,形成智能化、个性化、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新范式。
目前,学院在AI通识课程建设领域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基础教学部副主任金晓磊表示,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属智能体平台,已成功接入DeepSeek大模型,构建起以DeepSeek为基底、五大模型联动的垂域知识库平台,将全面投入教学。平台深度融入“教学三件套”全场景,能够实现习题生成、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环节的AI全流程赋能。
组织全员培训
高强度研修夯实数字素养
作为行动方案的启动环节,学院于2月18日—20日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数字化转型集中培训, 围绕“AI+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AI在教育评价、资源开发等场景的应用实践,AI辅助备课技术以及教育管理数字化中的智能应用实践等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深入讲解。数据显示,90%参训教师已掌握基础AI工具操作,多数教师开始尝试将智能评价系统融入教学设计。
“过去我们制造产线实训项目需反复协调企业资源,现在通过AI生成的数字孪生模型,学生可先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工艺优化,再进入实体车间验证,教学效率与安全性同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程德宝的体会,印证了AI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价值,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教学端——学院天择书院通过“数据之门”平台,正孵化学生开发的智能家居应用、工业互联网监测工具等创新项目23项。
强化区域协同
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创新动能
闵职院的实践探索始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产教联合体”的核心成员,学院正联合华为等企业构建技术生态,在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强化自主可控技术的教学转化。例如,学院与非夕机器人合作的自适应机器人教学案例,将应用于区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柔性装配线升级;与木圣科技共建的“零碳观察哨”实验平台,则将信创技术与绿色低碳理念结合,为闵行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储备。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打破“单兵作战”思维,闵职院通过“课堂—平台—产业”闭环机制,正在书写产教协同的新范式。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深入推进,学院将持续深化“AI驱动、产教联动”育人模式,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赋能区域发展输送更多兼具创新能力与实战素养的“技术尖兵”。
记者:宿铭珊
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