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平县州城街道立足当地实际,聚焦设施农业全链条发展,服务全县发展大局,创新构建"规划引领、技术赋能、服务护航"三位一体发展体系。2024年建成设施农业6000亩,新建大棚500余个,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农户亩均收益突破5万元,蹚出了一条"小切口改革撬动大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好规划“先手棋”,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片区化布局强基础。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州城街道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基础,积极推动“沿路布点、连片成带”的片区化布局,重点打造16个设施农业产业带,形成了以省道326和246为主轴的“两轴引领、多点突破”空间格局。每个产业带都依托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精准选址,整合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建设。这一布局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提高了设施农业的集中度和辐射效应,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为确保设施农业的顺利推进,州城街道创新实施了“两季攻坚”建设机制,即通过麦收、秋收后两季分批建设的办法,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高效完成。例如,2024年麦收后启动了14个片区、400余个大棚的建设,成功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目标。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不仅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也确保了设施农业产业能够尽快见到效益,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和村集体的积极性。
梯次化推进提质效。为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州城街道提出“三梯队”发展模式,即已建成区域抓提升、在建区域抢进度、储备区域促落地。该模式使得各片区的发展形成了梯次推进、逐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同时,街道通过创新“1+N”土地流转机制,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瓶颈。土地流转由街道统筹、村级具体实施、农户自愿参与,确保了土地流转的顺畅,其中亓庄片区更是采取“以地换棚”模式,取得了98%的农户主动签约,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在此基础上,州城街道还积极打造高标准示范园区,建设了2300亩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配套了智能温控、自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设施,使得单亩产值比传统大棚提升了40%。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手段,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多元化投入破瓶颈。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州城街道通过构建“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投入”的共建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街道自筹资金建设冬暖式智能大棚,引入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运营,提升了大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利用移民资金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探索了“资产收益+就业帮扶”的移民后扶新模式,实现了移民资金的合理运用。财金集团建设大棚加速落地,推动了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入,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打好技术“组合拳”,培育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
种业革命强根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到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州城街道大力实施“优种计划”,与北票京农、海泽拉等7家种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了优质种苗的供应。到2024年春季,已预定优质种苗290万株,其中海泽拉番茄的亩产量可达1.5万斤,比传统品种增收6000元,博洋73甜瓜的订单种植模式使其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2元/公斤,极大提升了农户的收益。
绿色生产提品质。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州城街道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建立了“政策补贴+技术指导”双管齐下的推广体系,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兼顾效益与环保。2024年,街道统购了980吨优质有机肥,并在12个示范棚内推广“零化学肥料”生产模式,带动了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纸坊片区,通过创新“菌渣+畜禽粪污”堆肥技术,成功实现了化肥用量减少60%,而生产出的农产品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单价提升了25%,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设施升级增效益。为了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州城街道在设施设备的创新上持续发力。陈堤片区因地制宜,创新了“棚池相间”结构,将莲藕种植与冷棚结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70%。通过研发“三膜覆盖”保温技术,成功将春茬定植时间提前了45天,延长了种植周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此外,通过智能温度传感系统,对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进行实时监控,西红柿的年产量因此提高了30%。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设施升级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益,也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织密服务“保障网”,创新联农带农富民新模式
劳务服务解难题。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州城街道为此建成设施农业专项劳务市场,创新"四精准"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各村登记设施农业服务意向人员,建立数据库;精准开展技能培训,邀请技术人员为大棚劳务人员进行培训;精准组织劳务派遣,预计为各园区输送用工1.2万人次;精准保障务工权益,确保用工人员权益。
金融创新注活水。金融创新是推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州城街道大力推行各类金融产品,为种植户提供了300万至500万元的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前莲湾片区创新了“设施农业+保险”模式,通过价格指数保险为农户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
产销对接拓市场。为破解设施农业的“销路难”问题,州城街道积极搭建了“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体系。在线下,街道与梯门镇农业市场等十余家批发市场建立了直供关系;在线上,积极培育了“思泉农场”等电商品牌,2024年实现了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这一销售模式的创新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