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10时30分,由中铁十六局参建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初期运营,为太原市轨道交通线网再添一条主骨架线路,标志着太原地铁正式进入“换乘时代”。


参建团队庆祝线路开通

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8.737公里,西起河龙湾站,终至武宿机场,全线共设24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该线路串联主城区与汽车客运西站、太原站、太原南站、武宿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整体走向呈“倒L”型结构。

其中,集团地铁公司承建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01标项目由两站两区间组成,包含河龙湾站、西铭路站,西山停车场出入线区间、河龙湾站~西铭路区间,线路总长2.86公里。


线路走向示意图

“窄缝”中破解“超宽深基坑”施工难题

河龙湾站坐落于万柏林西山片区,为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起点站,规模与施工难度大,车站长度达459.92米,基坑最宽处37.14米,结构底板最深处达23.97米,是太原市首个超宽深基坑地铁车站。

该站施工环境极为复杂,周边建(构)筑物密集,且大多为老旧小区,距离基坑边线最近的建筑仅4.6米,极大增加了施工风险。同时,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布局错综复杂,施工场地又极为狭小,材料堆放、机械设备停放与运转都面临着重重阻碍,诸多不利因素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河龙湾站施工现场

面对系列施工难题,项目管理团队精心组织施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积极与属地政府部门、业主沟通,多次组织专家咨询会、方案论证会,优化施工方案与工序衔接。施工中,采用纵向分段、竖向多层施工法,利用结构板增设小型吊车中转材料,克服场地狭小问题,提升材料运输效率,进而加快基坑结构施工进度,保障了深基坑安全与周边建筑沉降可控。

“险途”间攻克“盾构小半径”掘进困境

西山停车场出入线区间线路侧穿老旧小区、防空洞、虎峪河、高压铁塔以及两条正在运营的运煤铁路线,区域地层主要由碎石层与中风化泥砂岩构成,区间最小半径仅310米,最大纵坡高达 33‰。在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下,盾构施工面临着地上建(构)筑物沉降、运营铁路线安全保障及小半径隧道错台偏位等诸多挑战。


区间盾构始发

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团队引入盾构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掘进情况,并紧密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各项掘进参数进行精准分析与动态调整,成功攻克了覆土浅、坡度大、转弯急、中风化泥砂岩地层坚硬以及沉降控制要求高等技术难关,有力确保了盾构施工安全高效推进。


成型盾构隧道

项目团队紧盯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地落实 “三个一切”安全管理理念,围绕施工产值、进度效益、安全质量等方面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措施,以“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为目标,全力推动项目优质高效建设,先后荣获全线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文明施工先进单位等荣誉,为山西省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贡献了十六局力量。



项目所获荣誉

据悉,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后,将有效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加快城市综合能级提升,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完善太原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步伐、推进太原都市区建设和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铁十六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