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三河


问山叠水

初春的清晨,西丽湖畔薄雾轻绕,一条蜿蜒的绿道在山水之间铺展开来。伴随着鸟鸣和微风,家住南山区的骑行爱好者陈先生迎着晨光完成了“环西丽湖绿道”一整圈的骑行。“以前只能走一段,现在终于能绕湖一周,风景一直在变,太过瘾了!”在湖光山色间铺展的一条碧色绿带,如今正成为深圳市民朋友圈中的“网红”,一张张夕阳下碧道剪影、飞鸟掠湖的照片收获点赞声不断。这也是南山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写照。

2月22日,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全线贯通投用。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作为2023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项目,是深圳首个绿道与碧道合二为一的绿色生态廊道。作为深圳市山海连城的重要内容,环西丽湖绿道优先考虑生态保护,遵循“低干扰、轻介入”建设模式,以16.2公里的绿道主线环绕西丽水库周边的城市、村落、山林、水系,形成“一环九景”的空间格局,打造超100万平方米人与自然共享的“森林居所”。

其中,包括问山叠水、书卷丽川、白芒拓印、写意三河、萤灯碧苑、稻香尺案、横塘垂砚、悦动大磡、水漾起笔等9个景观节点;新建问山叠水驿、白芒驿、草涧驿、横塘驿、微风驿等驿站;改造西丽塔、麻磡调蓄池水务管理用房、麻磡河干流调蓄池设备廊道、大磡水务设备廊道等。

全线贯通

一环串九景

环西丽湖绿道总体呈环湖一周的闭合路线,南起大沙河生态长廊,沿西丽湖路向北,经过西丽湖牌坊和沁园路栈道,连接大磡燕清溪碧道。如今二期新建段约12.5公里建成,与示范段首尾相接,围绕西丽水库形成完整闭环。至此,“一环九景”的空间格局得以实现。

九大特色景观节点,犹如九颗明珠镶嵌在绿道沿线。漫步其上,步移景异:从牌坊处的榕树广场,途经问山叠水,到达微风驿、风筝广场等开阔绿地,到东岸依山傍水的横塘垂砚、写意三河,再到北岸稻田清香的稻香尺案,以及夜晚流萤点点的萤灯碧苑、草洲摇曳的白芒拓印,再到西侧书卷丽川、南侧水漾起笔,直至连接大沙河的桃花园公园,一路美景如画。每一处景观各具风姿,或展现自然生态之美,或融入人文历史意境,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新建段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与原有示范段相呼应,精心雕琢出串联自然与人文的景观长廊,打造了多个亮点。环西丽湖绿道非示范段以生态修复为基底,西北门户的白芒拓印作为门户节点,将约5.2万平方米的调蓄池场地转化为多级景观台地:滑板公园的弧坡与足球场的绿茵交织,白芒剧场的草甸与净水河畔的栈道呼应,曾经封闭的水工设施蜕变为容纳约2.3万居民活动的生态客厅。

沿湖东行至石山狭谷,萤灯碧苑的故事在叠级水池中流淌。设计师将废弃鱼塘打通为雨洪调蓄廊道,通过梯级净化形成深浅各异的水域。如今蜻蜓豆娘已在此翩跹起舞,未来随着水质提升,点点流萤或将重现山谷——柔光低照的照明系统既勾勒出星野幻境,更守护着夜间生态的微妙平衡。

继续东行,稻香尺案正演绎着土地的涅槃重生。通过修复撂荒农田、疏通淤塞河道,昔日的退化坡地已化作地景种植区与溪水菜园。耕云台上远望,四季轮转的稻浪与青山相映;种月桥畔驻足,雨声桥的流水与白鹭齐鸣。穿插田间的农业文化节点,让都市人触摸到土地的温度。

当三条溪流在麻磡村南相遇,写意三河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设计师通过种植食源性植物、营造多样化栖息地,将三河交汇处修复为森林-湿地连续生境。毗邻丽康路的区位使其成为热门打卡地:耕作花田的斑斓、荔园游乐的欢腾、湖滨观光的静谧,既满足市民微度假需求,也为褐翅鸦鹃等珍禽预留了未来的家园。

东北侧的横塘垂砚堪称治水典范。1.6万多平方米污染鱼塘经“水下森林”技术重生为生态蓝岛,东西主轴串联起双层驿站与水上茶室。拆除陈旧钓台后,野望驿站的屋顶成为眺望荔林的观景台,浮岛栈道则化作触摸水波的指尖——以建筑为笔、池水为砚的空间意象,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书写着城野交融的诗行。

最后的点睛之笔落在悦动大磡。8.6万余平方米的碎片空间经巧妙缝合,变身社区公园:北区风筝草坪承载着孩童欢笑,南区棒球场跃动着青春身影,竹林通道则如绿色丝带衔接南北。曾经的调蓄池边坡化身为“自然游乐”“风筝草坪”“授粉者花园”“滨河步道”,见证着大磡村与绿道共生的温暖叙事。

示范引领

生态创新赢得“设计界奥斯卡”大奖

环西丽湖绿道项目于去年率先建成了约3.7公里示范段。示范段南起大沙河生态长廊,沿西丽湖路北行,途经西丽湖牌坊,通过沁园路栈道跨水而过,最终连接至大磡的燕清溪碧道。虽长度不长,却精心营造了“循水、穿林、见湖、溯溪、问山”五大主题体验段:游人时而沿着湖岸亲水漫步,时而穿行于密林小径,时而豁然开朗眺望湖面,时而顺着溪谷溯源而上,时而登临小丘远望群山——短短几公里汇聚了多样景观体验。这个示范段自开放以来广受好评,被誉为“城市里的绿野仙踪”。

南山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示范段精妙的设计与生态融合,引起专业领域的关注。2024年,它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约4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MUSE设计奖景观类公园及开放环境金奖。这是深圳市唯一获得该类别大奖的项目。今年2月20日,环西丽湖绿道(示范段)荣获2024年度香港A&D设计奖唯一的景观类设计金奖。有着20年历史的香港A&D设计奖是亚太地区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国际评委们青睐环西丽湖绿道示范段,正是由于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和出色实践。在设计建设中,团队充分尊重原有环境,力求将对自然的扰动降至最低。例如,沿线栈道根据地形巧妙布局,依地势蜿蜒避让大树;观景平台因势而建,最大限度融入周围山林;甚至连途经的公交站台都因地制宜缩短长度,以减少对林地的侵占。正因坚持这种“自然郊野、最小干预”的原则,绿道很好地保持了西丽湖周边原有的生态风貌——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美,鱼翔浅底,白鹭成群。

人文融汇

科教城共享绿色福利

环西丽湖绿道所处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聚集了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绿道的建成无疑为科教城增添了一条共享的绿色纽带。项目的建设惠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1500余家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覆盖九大高校10万多科教人才和师生,以及水源三村8万多居民,全面提升居住及生活环境。周末时分,不少师生和居民相约来到湖畔骑行或漫步,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进行社交和文化交流。

西丽湖本身是深圳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生态要地。规划团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方案设计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保持西丽湖周边原有山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并辅以巧妙的工程技术创新,确保绿道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从规划之初,设计团队就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作为前提,坚持强化生态基底、低冲击、少扰动、以人为本的策略。

设计团队借水之利,延展生态,环西丽湖绿道完成了约5公里水系生境修复、约3万平方米林相改造,新增乡土类植物品种150多种,提升固碳能力约10%,实现鸦鹃豆娘栖息地修复,打造了科教城的生态名片。

与此同时,绿道的市政段退让了约3公里的管理围网,释放公共空间,形成约5公里长的绿道公园带,首创既能实现隔离又视线通透的一级水源保护围网,让游客在安全距离下感知湖景,实现人景合一。山林段则释放了约3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实现了绿道的贯通,并在保留原果场生产功能的同时,以自然探索、农耕体验为主题,赋能生态与运动休闲功能,盘活三村经济,带动片区生活品质提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平衡。

在生态治理方面,绿道沿外围设计了约5公里雨洪通道,连结各级河流、溪流、池塘、坑洼与海绵基础设施,在暴雨季可有效消解周边约30万平方米山体荔枝林中冲刷的雨水,并在不同尺度上改造微地形,使其在干季湿润或有少量积水,在雨季则可漫延连贯成完整的水网系统。

此外,项目还将原本单调的水务管理空间“转灰为绿”,对水务调蓄场所进行空间重组,将约30万平方米功能单一的水务管理区域,转化为蓝绿相依的生态花园和功能复合的水务课堂,为市民提供科普教育和互动体验。同时,对沿线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的约5万平方米撂荒耕地进行了土壤修复和复垦,营造农田与青山相辉映的大地景观,提供亲子互动的农耕体验,让绿道不仅是绿色通道,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

环西丽湖绿道的建设不仅赋能了科教城,也为深圳这座科技创新之都提供了绿色低碳的发展范本,未来,它将持续吸引全球科技人才落地深圳,让生态价值、科技创新和城市活力在此交汇融合,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记者 陈震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