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第一届院士。其中一位候选人,是著名学者郭某某。但评选官员却认为有他“挑动战争”之嫌,“不宜参选”。

同样是候选人之一陶孟和说道:“如果以官员意志为标准,不如请政府指派”。

反对国民党的郭某某,竟然能入选国民政府首届院士,成为当时学术界一件大事,而在这其中,陶孟和可以说功不可没。

九年后,却上演了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家

大名鼎鼎的费孝通也要喊他一声师叔



▲陶孟和回国时期留影

1910年,陶孟和奔赴伦敦攻读社会学。他师从英国第一位社会学家霍布豪斯,与费孝通的恩师马林诺夫斯基是同窗。年仅25岁,他就写出《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不仅是中国第一本社会学著述,更被韦伯在名作《儒教与道教》中多次引用。

1913年回国后,陶孟和协助蔡元培改革北大,并在北大设立了第一个社会学班。那几年,陶孟和是中国学界的风云人物,他比胡适还早三年就开始为《新青年》撰稿,文字传遍大江南北。

1926年,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社会研究机构——北平社会调查所。1929年,社会调查所在无(无锡)保(保定)调查中,首次论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该结论成为中国此后几十年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社会学在战乱中最难开展

他却在李庄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



▲李庄时期的陶孟和(后排右二)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同济大学、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等顶尖学术机构,不得已再度迁徙至四川宜宾李庄。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成了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之一。

然而,即便荣膺“国际小镇”,李庄的生活却非常艰苦,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社会所甚至只能栖身于一座常年散发着恶臭味的牛棚旁。

夫人沈性仁是沈亦云的妹妹,最早翻译了房龙《人类的故事》,与陶孟和情投意合,相濡以沫。

但令人痛心的是,沈性仁患有肺疾,李庄的湿冷、燃烧硫化煤的空气,使得沈性仁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陶孟和尽管极度痛苦,但并未就此沉沦,正是在李庄这个“伤心之地”,他做出战时中国最急需的一项成果,那就是战后赔偿计算。据他测算,全国公私财产损失总计318亿美元、军民死伤失踪1183万人。种种考量后,中国虽然最终放弃了索赔,但就像岱峻老师在《发现李庄》中所写,放弃也是一种权利,关键在于要知道放弃了什么、放弃了多少。

李庄的社会所,在陶孟和带领下,做出多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成就,比如测算战前GDP、民国国民的温饱标准,梳理明清经济史,这些成果不仅当时意义重大,后来更成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理论依据。

1946年以后,随着抗战的胜利,李庄学人陆续离开。有些学者比如陶孟和,选择了留在大陆;有些学者则漂洋过海。那一刻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他们此后迥异的命运。

社会学成了“不合时宜”的学问

李庄很多人成为“不合时宜”的人物



▲陶孟和在中科院大会上发言

1949年,郭某某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年为他抱打不平的陶孟和则担任副院长,按常理推想,陶孟和的社会学事业应该会有更长足进展。谁曾想,他一手搭建、苦心经营三十余年的社会学所,仅因上面一句“是文科”便被取缔,社会所改名为经济所,一个德高望重、成果硕硕的学者,无法保住自己所安身立命的专业。

更大的打击在1957年。曾昭抡、费孝通六位教授遭遇“引蛇出洞的阳谋”,被打入另册。。一向耿直的陶孟和再度发声:这场运动,是对知识分子的浩劫!

此后广被提及、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浩劫”一词,便出自陶孟和之口。

而有人在与毛、周的“闲谈”中,将陶孟和说的这句话“抖了出来”,也幸亏陶孟和与领导关系非同一般,才躲过一劫。但也受到此生最严厉的一次警告,“再胡说八道,就地拿下”……

陶孟和的故事,仅是李庄知识分子的一个片段。同在李庄的向达,保护了四百年来被肆意破坏的莫高窟,翻译、撰写了上百部学术专著,但后来每次运动都被“重点关照”,66岁含冤逝世;童第周让中国克隆学领先世界三十余年,晚年扫了六年厕所;而渡海而去的另一些人,比如董作宾、石璋如,则是另一番命运……



▲李庄学者集萃

今天,如果只看到这些学者前半生的光辉,忽略晚年的落寞,是在逃避苦难;如果只看到他们痛苦的后半生,而无视他们的前半生,则是在消费苦难。只有将他们的前半生与后半生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学者,理解那个年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