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下顿饭吃什么?每个月存多少钱?该考研还是找工作?你的每一次消费决定,每一个人生选择,都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本书是一本出版50年、迄今已更新13版仍长销不衰的经济学通识经典。全书共分16个章节,从对广义的人类活动的观察开始,重新描述社会协作的重要性,讲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怎样的机制促进社会协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它将需求、稀缺、比较优势、成本与选择等经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让日常例子充满了经济学的智慧。

本书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课程以概念、术语、公式为主的讲述方式,而是将“经济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普通人在社会大分工中养成理性、优化的思维方式,使读者发现,经济学不是殿堂学问,而是一套可实实在在应用于生活的朴素原理。每个人日常的大多数问题,都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和解决。它是一副思维工具,一个框架,一部坚固、优美、科学、稳定的脚手架,用来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好的价值观,于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增长都大有裨益。

自初版以来,本书便是经济学通识教育的经典之选。它所传达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助于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保罗·海恩(Paul Heyne, 1931—2000)

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史和经济系统伦理学批评。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终生致力于改变僵化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海恩仅在华盛顿大学就教过15000名学生,学者评价他在25年间对美国经济学教学的贡献首屈一指。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担任梅卡图斯中心资本主义研究方向零售业银行及信托服务专业教授。

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编著有《市场过程理论》《为何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学思想流派概论》等。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2章 效率、交换和比较优势

第3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品:需求的概念

第4章 成本与选择:供给的概念

第5章 供给与需求:一种协调过程

第6章 意外之果:供给与需求的更多应用

第7章 利润与亏损

第8章 寻价

第9章 竞争与政府政策

第10章 外部效应与权利冲突

第11章 市场与政府

第12章 收入分配

第13章 衡量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

第14章 货币

第15章 经济表现和现实世界中的政治

第16章 国家的财富: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后记:经济学家知道什么

核心词汇

经济衰退的成本大部分是期望落空的成本 经济衰退是错误累计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系参与者所犯错误的集群造成的。进行投资和生产商品的成本,并没有为随后的市场需求所补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误读了市场过程提供的价格信号。这些价格信号非但没有提供信息让人们跟好地协调生产和消费计划,反而导致了投资不良和协调不当 经济衰退是对前一时期累计的错误的纠正。经济政策就是指利用政府预算使总支出达到期望的水平。政府的稳定措施不是被不偏不倚的、更不是无所不知的专家们控制着,而是被政治进程控制着。那些制定政策的人考虑自身的利益,并对其感受到的激励做出响应。民主社会的稳定政策,受到政府官员们相对来说较短任期的显著影响,这些政府官员迫于压力,忽视那些带来短期效益计划的长期成本。政府少做点,反而可能是对维护经济稳定的最大贡献。更加稳定、更加有预见性的政府政策,给经济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更少。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个体为的关注主要指节约和权衡。节约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稀缺使得节约成为必要。

经济系统是一种社会系统,人们通过它来合作创造资源和使用资源,满足彼此的需求。思考经济发展的一种方法,是将其视作人、资源和制度的函数。经济增长的源泉:1.法治 2.低成本的交通和交流体系 3.资本存量 4.技术进步 5.赶上 6.外国投资 7.外国援助 8.全球化 9.私人投资 10.教育和人力资本 11.知识革新:世界上的贫穷国家缺的不是“物品”,而是“想法”。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实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最终发现了让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方法。政客们在决策中容易表现出目光短浅和仅关注受益的偏倚,这种偏倚在自己统治位置不稳的非民主政府中更加严重。如果统治者的地位相对稳固(即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低),那么该统治者很有可能会推行“利益共享”——这意味着他会采用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狭隘利益”,实施只能增加其自身财富和权利的短期政策。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