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从《娇惯的心灵》这本书说起,我觉得两位都有很强专业造诣的作者,在书里不止讲教育。通常我们会说,教育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真相的最佳视角。但它的后面,跟整个社会的氛围和国际潮流,还有我们自身对其他人的判断等,都联系在一起,所以教育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说,其实跟教育相比,哲学只是研究一部分,而教育恰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我想说我们今天要讲教育,还是要看一看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也研究教育思想史,今天跟以前教育家讲的很多事情,具体环境上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在当代社会,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老师,接受各种各样方式的教育,但他只要回家看了电视,只要在大人的圈里走一遭,只要拿着手机一上网,他的另一部分的教育就开始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今天不像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那个时代,他把巴黎的孩子带到乡下,就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做他有关现代教育的大胆设想和实验。但说实话,当代社会使得我们本来学校的墙壁(学校总是要跟外面隔一段高墙)都是四处漏风的。这是今天教育最困难的地方。
当代的社会流动性多强?传染性多强?至于竞争意识,我觉得六岁的孩子就有了很多竞争意识,然后外面各个系统挤压他。所以我觉得“娇惯的心灵”这个话题是整体上,这本书不是只讲美国的事,是讲整个世界的事,谁都逃不了。
马克思在一二百年前就说过,这是一个“物化的历史时代开始”。今天何止物化?信息、观念、意见甚至情绪都是迅速传染的。现在大家打开手机看今天发生一件重要的事,所有大众的情绪全都调动起来了。这对教育或者对年轻人的真正成长,起着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如今当校长不容易。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要和整个世界的潮流较劲,设法找出一个空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今天这个时代,真的跟以前太不一样了。
我去年看了一部特逗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故事是暴发户有钱了,要给孩子择校,而学校都要找好孩子。但跟中国一样,人家还给贫民窟孩子一个名额,所以有钱的孩子又要扮演贫民,回到贫民窟。具体故事我不讲。你想想,这种竞争社会把家长逼得什么都可以做。如果有机会,我再分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大的生态,我觉得全部都搅扰在一起。这真是一个时代的大问题。但不能只在批评的角度看,教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因为它是保留文明,保留人类。所以教育部是跟着时代潮流才是教育,教育有时候是逆着时代潮流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是大学老师,只讲大学里的事。如果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理解,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山林。什么是山林?它是养育的地方,不能完全向社会妥协。如果完全向社会妥协,中国的文明就持续不下去。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大学完全变成了一个竞争场,这就是对文明传承最大的破坏。大学应该是保有我们自身的文化,还有涵养人才的地方。所以它某种意义上不完全顺着潮流,甚至有些地方是逆着社会潮流才对,否则没有人才,换句话说没有创新性人才。
社会变化这么快,意见这么多,流动性这么强,大学反而要变得慢一点。慢一点不是慢字本身的含义,我们现在都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还有专业、职业。但大学里面,我觉得培养孩子对于构成这个世界各个重要东西的亲切感和亲近感,是最重要的,比如与人的亲近感,与自然的亲近感。甘阳老师讲《庄子》,与人、与自然散发出的浩然之气或者逍遥的状态,这才是能够持久保持大学作为一个文明根本的地方。
我们一定不能让所有的家长或者大学教授向社会妥协,这太可怕了。什么时候大学的脚步和社会的脚步完全同步的时候,你看人类历史都是最差的时候,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大学,它一定要保留它自己。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原标题:渠敬东:大学应是一片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