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乌克兰,通常我们都会想起“败家子”这样的字眼,毕竟作为曾经苏联的二号继承者,乌克兰也曾豪横过。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作为第二大加盟成员国,凭借着其在东欧平原的地缘优势,以及作为欧洲粮仓的丰厚资本,得到了苏联的特殊照顾。其在苏联所有加盟国里面,受到的绝对是亲儿子般的重视,不输俄罗斯。
当时苏联大量的军工产业以及军队都部署在乌克兰,几乎占据了苏联整体军事实力的30%。当然了,这仅仅是针对乌克兰的地理位置所做出的布置,乌克兰的人民并没有享受到中央重视的红利。其所有的一切产出,主要是的优先供给苏联需要,包括军工产品、粮食资源等等。
换句话讲,乌克兰只是一个类似于殖民地的代工厂,所以当初苏联解体,乌克兰才会表现得那么积极,毕竟被压榨掠夺的滋味儿可不好受。
而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可就翻身做主人了,按照当时的分家计划,在谁家地盘上的东西就属于谁家的,这使得乌克兰得以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苏联第二大遗产继承者。
据统计,乌克兰宣布独立后,拥有3594家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相关行业职工超过300万人。其涉及领域非常广阔,除了生产火箭装置、宇航装置、军用舰船、飞机和导弹等军工产品以外,还从事机器制造、冶金、燃料动力等高技术领域的研发。
这些企业单位里面,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位于巴甫洛夫斯克州的南方机械制造厂,其乃是苏联航空航天业巨头,苏联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个航天器都是产自他们家。
南方机械制造厂是世界最大的导弹生产厂家之一。苏联半数以上的导弹都出自这里,其中不乏带着“核”字头的战略级武器,像SS-18,SS-24这些都是他们家的产品。其中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是当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导弹,可携带10个55万吨分导式核弹头以及40多个诱饵,被欧洲人称为“撒旦”。
当然,乌克兰的船舶制造能力也是苏联最强,苏联当时六个建造大型水面舰只的造船厂,有三个位于乌克兰黑海沿岸。分别是位于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厂”,以造航空母舰著称;同样位于尼古拉耶夫港的“六一造船厂”,则主要建造巡洋舰和驱逐舰,是前苏联唯一能建造“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造船厂。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布隆造船厂”则主要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
而在飞机制造方面,乌克兰有着大名鼎鼎的安东诺夫设计局,也就是现在的安东诺夫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其在运输机领域,几乎可以笑傲全球。此外,有“乌克兰航空工业的心脏”之称的马达西奇公司,能够制造推力达23吨的D-18T涡扇发动机。
毫不夸张的讲,当时的乌克兰在军工领域,基本上已经稳坐除美国和俄罗斯以外的第三把交椅。
当然,除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乌克兰还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苏联解体后,驻扎在乌克兰境内的武装力量全部划归乌克兰所有。这是一支拥有着近80万人的庞大军队。
而且是海陆空三军齐备,陆军装备的各型坦克数量多达6500余辆,空军则装备有1500余架各型战机。其中不乏图-95MS和图-160这样战略级别远程轰炸机。而海军方面,乌克兰拥有各型军舰350余艘。
此外,当时乌克兰的核武库也是非常恐怖。据统计,在当时乌克兰的各大发射井和仓库里面,储藏着1000枚以上的洲际导弹核弹头以及超过2000枚战术核武器。这个核武库规模,即使是放在今天,那都是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的存在。
毫不夸张的讲,单就纸面数据而言,当时乌克兰的军事力量,可以排进世界第三。
但费解的是,明明有着这么强大的底牌,乌克兰却要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