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大四院

全国罕见

新技术 新方案 新成效

浙大四院团队运用最新临床研究

成功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

“镜面人”直肠癌根治术

“肿瘤切干净了,肛门保住了,没挂‘粪袋’就出院了!”前段时间,72岁的“镜面人”直肠癌晚期患者王大伯在浙大四院康复出院,向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送上锦旗表达感谢。

这是浙江省首例报道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镜面人”直肠癌根治术,应用了浙大四院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在该方案中,团队创新性地将肿瘤动脉栓塞治疗应用到直肠癌领域,结合化疗和免疫治疗,成功将肿瘤从“大苹果”缩小至“红枣”大小后再手术切除。术中肿瘤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细胞没有转移和恶化,直肠壁仅有少量几个残留的癌细胞。

“这标志着团队最新的直肠癌临床研究效果显著,超过预期。尤其是这例复杂镜面人直肠癌手术的成功救治,特别振奋人心!”浙大四院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吴李鸣表示。该类手术在全国范围内罕见报道,突破传统直肠癌治疗瓶颈。

目前,该临床研究项目已经在国际临床研究平台注册,自去年以来已经开展十余例。数据显示,95%的患者术前病灶明显退缩,100%在保留肛门良好功能的同时完成无腹部切口下的直肠癌根治手术。

浙大四院临床研究新方案有望改写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现有的国际治疗金标准,为广大患者带去更安全、有效、微创、舒适的选择。


反复便血半年 确诊直肠癌晚期

王大伯是一名特殊的“镜面人”,心脏、大肠和其它脏器的位置与正常人完全相反。

去年7月,因反复便血、拉肚子长达近半年有余,到浙大四院就诊,完善肠镜等相关检查后,发现距肛门4厘米处,有一处“苹果”大的晚期直肠肿瘤。

浙大四院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王建伟主任医师介绍,结直肠癌是消化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超过一半的结直肠癌发生在直肠。

当前,国际主流的直肠癌治疗方案是先放化疗5周,再继续化疗2-3疗程,待肿瘤缩小后,再通过手术切除,术中预留一个预防性的临时性造口,3-6个月后通过二次手术将造口放回体内。

然而,这套“金标准”方案在临床应用20年以来,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的患者放疗后容易出现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吻合口瘘。

有的肛门变得狭窄,肠子变得“邦硬”失去肠蠕动功能,还有部分患者腹壁造口放不回去,一辈子都要挂个“粪袋”在身上。

另外,患者放疗期间每天大便二三十次,可能出现大量便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很难坚持治疗。

如何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减少并发症和痛苦?

浙大四院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

不断探索——


目前,肿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胰腺癌等领域得到了较多应用,并得到学术界的证据支持,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效果好等特点,是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那介入栓塞治疗能不能代替放疗,

杀灭直肠癌肿瘤细胞呢?

世界范围内,

还没有团队对其进行探索。

为此,2023年,浙大四院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在国际临床试验平台注册了临床研究,设计全新的直肠癌综合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前6周,通过肿瘤栓塞介入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尽可能缩小肿瘤。

第二阶段,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使用独家改良手术将直肠切口拖到体外吻合,避免传统造口创伤。

第三阶段,2周后微创切除“小尾巴”,肛门功能恢复如初。


图源:腾讯医典

“患者的内脏构造与普通人完全相反,手术方式要重新设计,很多精细的手术操作对医生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为此,团队多次开展多学科MDT讨论,吴育连、吴李鸣、唐喆等众多外科专家领衔,肛肠外科、肿瘤科、放射科、麻醉科等专家共同参与,为老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这套方案具有“三新一特”的特点,即应用浙大四院最新临床研究方案,使用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平台,采用最新改良设计的拖出式吻合术式,达到特别安全、特别有效、特别微创、特别便捷的手术目标。

“新方案”:最新注册临床研究


首先,放射科胡吉波主任实施直肠癌的介入栓塞治疗。

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胡主任要精准寻找到为直肠肿瘤供血的动脉血管,对其进行局部的灌注化疗,副作用小、效果更好。而后进行栓塞“掐断”血流,仅保留几根辅助的血管让直肠不至于缺血坏死。其原理是血运大量减少以后,肿瘤细胞因为缺血缺氧而大量坏死。

此时肿瘤会释放大量新生抗原,而后每隔3周使用一次化疗+免疫药物,阻断癌细胞生长和防裂,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直肠肿瘤变成“小红枣”示意图

两次化疗、免疫治疗后,王大伯的肿瘤病灶显著缩小,从一个“大苹果”变成了“小红枣”。

对于王大伯这种临近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来说,体积越小,给保留肛门准备的空间越大,手术越安全,术后对长期生活的影响越小。

“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全身抗肿瘤治疗周期提前了,经过我们长期观察,有望达到降低局部复发率和降低远处转移率的临床效果。”王建伟主任介绍。

“新平台”: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


由于王大伯“镜面人”的器官与正常人完全相反,解剖结构也完全不同,手术难度较大。为此,手术团队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来助力,实现全流程的精细化操作。

“达芬奇手速机器人有独特的优势,放大倍数高,视野非常清晰, 稳定性很好,机械臂的旋转和缝合非常灵活,是外科微创技术发展的新的技术平台。”为此,团队术前画了十几页的方案,仔细琢磨每一个打孔的位置。

手术当天,在最新一代4.0双控达芬奇机器人的帮助下,医生通过精巧的机器人手臂进入目标位置,将直肠和肿瘤拖出到体外,实现了腹腔内的无切口、无血切除。

最后,在体外把结肠断端和肛管缝合固定,在肛门外形成人工“脱垂”,杜绝了吻合口漏反复复发的问题,直肠癌根治手术顺利完成。

新技术:独家改良吻合口术式,

保肛无造口


“小尾巴切除啦!接下来,我们再把肛门位置缝合成一朵小花......”

两周之后,王建伟主任医师、徐江峰副主任医师主刀,为王大伯开展脱出肠管切除+ 括约肌折叠+肛门成型术,对结肠-肛门、括约肌精心“雕刻”细心修复。

王建伟主任介绍,这种新颖的吻合口方式是他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后精心改良设计的,目前已经在浙大二院和浙大四院的肛肠外科得到推广和应用,术后患者体验感非常不错。

“腹腔里面没有吻合口,也不需要做预防性造瘘,手术达到了非常安全的程度,又微创、又保肛、又安全、又便捷。”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