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52岁的菲律宾患者格兰尼在四川自贡高新肿瘤医院准备进行第二次介入手术治疗,这位曾被判定“无药可救”的降结肠癌晚期患者,在接受中国特色的精准介入治疗后,从轮椅代步恢复至独立行走。
她的跨国求医经历,既是一次生命的绝境突围,也是中国医疗技术国际化的生动注脚。
格兰尼和医护人员
绝境中的跨国抉择:从草药自救到精准治疗
2021年11月,格兰尼因不明原因胃痛在菲律宾当地医院就诊,经历长达2年的手术、18次化疗后,2024年因经济压力中断治疗,转而服用当地草药。至2025年1月就诊自贡高新肿瘤医院时,其病情已急剧恶化:肝脏肿瘤最大直径20厘米,几乎相当于排球直径的长度,同时伴随肺、脑转移及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有腹水,被判定为终末期肿瘤。
“她坐着轮椅、满腹积水进入诊室时,我甚至能直接触诊到肋缘下10厘米的肿瘤边缘。”自贡高新肿瘤医院肿瘤二病区主任张鑫佳描述首次接诊场景。格兰尼的女儿简坦言,“我们原已做好最坏打算,但我们在医疗论坛看到中国医院的介入治疗案例,那些本来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患者的描述让人重燃希望。”
“我们也搜索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治疗技术,新加坡医院报价是这里的5倍,而菲律宾主流方案只剩姑息治疗。”简告诉记者,同样的介入手术,中国医院的成本仅为东南亚私立医院的1/3。抱着最后的希望,这个普通的家庭选择了最终的孤注一掷。
针尖上的破局:40分钟完成的生命逆袭
2025年1月15日,张鑫佳及医疗团队为格兰尼实施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手术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在X射线引导下精准抵达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并结合栓塞治疗。这一“精准打击”的关键在于对栓塞程度的把控:既要确保肿瘤供血阻断以实现有效杀伤,又要规避肝功能全面衰竭风险。
“就像是为肿瘤的供血动脉设下 “关卡”,只截断肿瘤 “粮草”(供血),却不让肝脏 “断粮”。”张鑫佳用比喻解释技术精髓——由于患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巨大肿瘤,所以术中采用“分步阻断法”:首次仅栓塞部分肿瘤血管,既保证治疗效果,又为后续治疗保留调整空间。
术后次日,格兰尼即恢复自主进食;30天后复查显示:肝脏肿瘤融合坏死,体积仅仅在一个月内就有缩小,肺部肿瘤强化也减低,脑肿瘤水肿消失,体积缩小。“我感觉身体又有了力量。”格兰尼表示。
治疗理念革新:从“地毯轰炸”到“精确制导”
面对记者关于化疗和介入治疗的的提问,张鑫佳给出形象对比:化疗就是无差别攻击,不管你是平民还是敌军,全部进行地毯式轰炸,而精确制导介入叫“精确制导”,相当于导弹的攻击,不但靶向的给药,还给做了一个围城,将肿瘤的血运完全切断,饿死肿瘤。“不能光打击它,还给它输送营养。我们既要打击它,同时要切断它的营养,就要双重的攻击。”
介入手术
据张鑫佳介绍,介入手术对比传统的化疗手术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是药量锐减,局部化疗药物浓度达静脉化疗的100到1000倍,全身毒副反应大大降低。第二是路径革新:利用人体血管天然通道,避免开腹手术的创伤。第三是效力叠加:栓塞阻断肿瘤血供,形成“饿死+毒杀”双重打击效应。
从翻译菜单到技术菜单:跨国医疗的人文温度与技术硬度
在治疗室外,一份特殊的中英文对照菜单引人注目——这是医院国际医疗部为格兰尼定制的术后营养餐单。“连医嘱文书都有英文版,我们能清楚知道每个治疗环节。”格兰尼的女儿说道。
据悉,为了确保格兰尼在就医期间能够得到便捷和无阻碍的沟通和服务,医院提供了全程的翻译陪同,为了减少患者的焦虑,院方为其制定了全英文的诊断文书。为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医院为患者及家属准备了专属的餐食。
“中国医疗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技术体系输出。”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不仅为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此外,这一案例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在缩小健康不平等方面的努力,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癌症防治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