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刘志丹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想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聊一聊《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问题儿童”心理治愈的教科书式案例。

哪吒的出生就带着“原罪”——他是“魔丸”转世,被世人视为妖怪。这种与生俱来的污名化标签,让他陷入了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因此,他从小易怒、好斗、抗拒权威,而这些表现在精神科医生眼里是一种对立违抗。

但哪吒真的是“问题儿童”吗?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他的“问题行为”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村民的歧视、同龄人的排斥,让他不得不以攻击性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这种“假性反社会人格”的背后,是一个极度渴望被接纳的灵魂。

李靖夫妇的教养方式值得称道。他们没有因哪吒的“特殊身份”放弃他,而是以无条件的爱去包容和理解他。这种完全的依恋关系,为哪吒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特别是影片中殷夫人在生命最后关头不顾一切紧拥“混身带刺”的哪吒,说“不要紧,娘只是想抱抱你,娘不在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段堪称教科书式的依恋表达,给予了哪吒最深沉的情感寄托。

太乙真人的出现则扮演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他通过乾坤圈等“行为矫正工具”,帮助哪吒控制冲动情绪。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哪吒认识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价值,这种认知重构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

敖丙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照组。同样背负着家族使命,他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这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展现了面对心理创伤时的两种典型反应:压抑与爆发。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哪吒在天劫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伤后成长”过程。他最终接纳了自己的“魔性”,并将其转化为守护他人的力量。这种心理韧性的培养,正是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巧妙地用神话故事诠释了复杂的心理议题。它告诉我们,所谓的“问题儿童”往往只是缺乏理解和关爱的受伤灵魂。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他们同样可以完成自我救赎,实现心理成长。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更是一面照见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镜子。在这个标签化日益严重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哪吒”,都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爱与理解中完成自我救赎。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重庆市沙坪坝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刘志丹

策划:张灿灿

编辑:穆薪宇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0R9IIH9】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