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发起的“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近日顺利结项。该项目通过广泛的临床调研,深入分析了我国消化内镜检查现状,特别是肠道清洁药物的使用情况,揭示了患者用药变化趋势,为优化临床实践和推动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践大使”项目启动,旨在响应“健康中国2030”,聚焦消化系统疾病早期筛查,提供肠道清洁用药建议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然而,我国对消化系统肿瘤的早诊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早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晚期发现则降至30%以下,医疗负担增加数倍。因此,提升内镜诊治的普及性和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指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病变、筛查结直肠癌以及进行早期结直肠病变治疗的重要手段。肠道准备的质量与结肠镜诊断的准确性及其治疗的安全性紧密相关。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前提,与结肠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安全性密切相关。肠道准备不充分可导致操作时间延长、结肠镜检查难度增加、检查不完全、病变漏诊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根据《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专家共识意见(2023,广州)》,合格的肠道准备成功率应≥90%。为了提高肠道准备的质量,推荐内镜医师在结肠镜检查时评估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并由所在医疗机构定期评估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情况。

鉴于此,“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于2023年12月启动,旨在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号召,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率,降低医疗负担,特别是针对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

通过广泛调研,揭示消化内镜检查三大现状和肠道清洁用药趋势

“实践大使”项目通过针对全国范围二级或三级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外科等主治级以上的中青年临床医师的临床调研和数据分析,聚焦消化内镜检查现状,特别是肠道清洁药物的使用情况,旨在揭示患者用药变化趋势,为优化临床实践和推动相关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此外,项目还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案例分享会议等形式,收集临床经验反馈,推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规范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4年12月,项目已在全国范围成功邀请了近300位医生,完成了4500份合格且有效的调研问卷;参与调研的医生覆盖了全国20个省份的115家医院,其中北京、广东、湖北、上海等省份的参与度尤为突出。在科室分布方面,消化内科医生占据绝大多数,比例高达91%,同时也包括了来自特需医疗、中医科、介入等相关科室的医生。

1、患者特征现状:中老年居多,从未做过结直肠镜检查者比例高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与结直肠癌发病率趋势相符合:本次调研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其中51-60岁占比最高(约38%),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这表明中老年人群是结肠镜检查的主要对象,与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相符合。

超5成患者从未做过结肠镜检查:约50.8%的患者从未做过结肠镜检查,表明患者教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消化内镜检查现状:内镜检查在大型医院中使用广泛,右半结肠清洁难度和漏诊风险高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消化内镜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肠道清洁方面。数据显示:

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率高:调研显示,消化内科医生在参与项目的医生中占比最高(约91%),表明消化内镜检查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每月检查例数在1500例以上的医院占比约49%,反映出内镜检查在大型医院中的高频次使用。

近4成医生建议从35岁开始筛查:约57%的医生认为45-55岁开始筛查直肠癌,36%的医生建议35-45岁开始筛查。表明中老年人群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对象。

近9成医生认为右半结肠不易清洁:约88%的医生认为右半结肠不易清洁,约9%的医生认为左半结肠不易清洁;约66%的医生认为右半结肠易漏诊,约16%的医生认为左半结肠易漏诊。右半结肠的清洁难度和漏诊风险较高,需要特别关注。

超6成医生在肠道准备中使用定量评价方法:约94%的医生赞成评价和记录肠道准备质量,约6%的医生持否定观念,表明质控意识已深入人心;约63%的医生使用定量评价方法,约11%的医生使用定性评价方法,显示出质控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3、肠道清洁用药使用现状:PEG仍为主流,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使用比例显著上升

肠道清洁用药使用情况有显著变化:调研数据显示,既往未做过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占比达到50.8%,略高于做过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表明患者教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既往使用过肠道准备药物的患者中,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是绝对主流选择,占比高达76%,而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的使用比例仅为6%。调研反馈显示,患者既往用药使用不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液体量过多和口感差,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在本次调研中,PEG依然是主流选择,占比61%,但较既往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的使用比例显著上升,达到 35%。这一变化表明,部分患者可能因对快速起效的需求以及对PEG口感和剂量问题的不满,转向了其他药物。此外,本次调研中联合用药的比例有所增加,约21%的患者选择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或通便药等辅助药物,以提高肠道准备的效果。

4、用药趋势:PEG使用率有下降趋势,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的使用比例上升显著,联合用药比例有所增加

肠道清洁药物选择发生变化:尽管PEG依然是主流选择,但其占比从既往的76%下降到本次的61%,表明部分患者因口感和剂量问题转向其他药物。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的使用比例从6%上升到35%,显示出其在快速起效方面的优势,但也需注意其对患者肾功能的要求和可能的副作用。

联合用药有增加趋势:本次调研中,联合用药的比例有所增加,表明部分医生和患者开始尝试通过联合用药来提高肠道准备的效果。

提升肠道准备质量的5条优化建议被提出

项目组在分析患者既往用药与本次用药情况后发现,尽管PEG依然是临床首选药物,但其在口感和剂量方面的不足依然存在,且部分患者已转向其他药物。硫酸镁钠钾口服用浓溶液 的使用比例上升,反映了其在快速起效方面的优势,但也需注意其对患者肾功能的要求和可能的副作用。

基于调研结果,5条优化建议被提出:

1.优化PEG配方:针对口感和剂量问题进行改进,开发更符合患者需求的新配方。

2.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在药物选择上,更多地考虑患者的个体需求,如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有效性。

3.推广联合用药方案:在必要时,鼓励医生尝试联合用药,以提高肠道准备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

4.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口头宣教、书面材料、教育视频等)提高患者对结肠镜检查和肠道准备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5.开发新型肠道清洁药物:结合临床需求,开发口感更好、剂量更小、起效更快的新型肠道清洁药物,以满足患者和医生的需求。

成果丰硕,砥砺前行

“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通过广泛的临床调研,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在消化内镜检查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肠道清洁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

项目组将继续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助力提升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未来,项目组将进一步加强与核心医院的合作,推广最佳实践和新技术,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研发和优化,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