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波罗热前线,乌军调集十个精锐旅,在15公里战线上展开多点突击,意图打破俄军在该地区构建的多层次防御体系。第225独立突击旅率先在清晨展开攻势,配合第425突击营与第68猎兵旅形成三面包抄之势,采取轻装突击战术。
战场指挥部随即调度摩步第59旅、第42机步旅等五个重装旅投入战斗,辅以新型无人机编队提供空中支援。纵深地带,第15、55、107炮兵旅构建起火力网络,为突击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精锐第5坦克旅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关键突破口。
乌军此次反攻在战术上体现现代化作战理念,采用多兵种协同作战模式。轻装部队在前沿侦察,重装部队紧随其后形成突击力量,炮兵部队则在后方构建火力支援体系。无人机部队的加入提升战场感知能力和打击精度。
面对乌军的攻势,俄军在红军村及周边地区构筑防御工事。中央军区第2集团军和第41集团军在该地区形成纵深防御体系。前线第一道防线由摩步第5步兵旅、摩步第1438步兵团和摩步第1195步兵团构成。第二道防线部署第90坦克师、摩步第27师等重装力量。第三道防线则由摩步第35旅等四个旅组成,负责纵深防御与战略机动。
俄军一线部队在遭遇攻击时可以主动后撤,诱使乌军进入火力覆盖区域。俄军还在防御阵地间建立交通壕系统,便于各部队之间相互支援和战术机动。防御纵深达到数十公里,每个防御单元都配备反坦克武器、迫击炮和防空系统,形成防御网络。
在这场攻防战中,13名乌军士兵在红军村外围的一栋9层大楼中坚守27天。这支小队采用高效的分工机制,2-3人负责情报搜集,使用高倍望远镜和小型无人机对周边地区进行监视。其余人员分成战术反击组和火力支援组,采用机动战术。他们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结构优势,在不同楼层设置狙击点,构建交叉火力区域。
该小队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利用地下室和建筑死角设置伏击点,配合反坦克导弹和精确狙击,遏制俄军的多次进攻。他们还运用无人机进行战场态势感知,及时调整防御部署。
乌军采用战斗侦察群战术,派出小规模部队深入侦察俄军防线,寻找突破口。一旦发现薄弱环节,机械化部队随即跟进发起突击,炮兵部队则提供火力支援。预备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扩大战果或应对意外情况。
俄军采取不同的战术思路,以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组成机动打击群,在前线构建机动防御体系。俄军还大量使用电子战设备干扰乌军通信系统,削弱其指挥控制能力。每天有至少300架柳叶刀巡飞弹和上千架无人机执行打击任务,配合炮兵火力,对乌军发起区域拒止作战。
在当前战场态势下,乌军取得一定进展,成功夺回部分阵地,但面对俄军的防御,总体推进速度不及预期。双方在乌斯佩尼夫卡、乌达奇内等多个地区展开争夺。乌军推进几百米就快速构筑工事,巩固战果。乌军还运用机器人战车执行高风险任务。
在树林地带,乌军采用诱敌战术,派遣步兵分队深入树林建立支撑点,引诱俄军反攻,进而实施打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