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南部地区,乌克兰军队发起代号为"复兴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进攻遭遇严重挫折。此次行动未能实现预期战略目标,更暴露出乌军在战术运用、装备适应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战役结束后的统计,乌军损失惨重,包括3460名军人阵亡,300人被俘,262辆各型坦克战损,7个炮兵阵地被摧毁。

乌军投入5个机械化步兵营和3个坦克营,总兵力达2万人,装备配置上集中西方援助的主力装备,包括具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用于反舰作战的“海王星”导弹系统,以及豹式坦克和挑战者主战坦克等重型装甲力量。

俄军投入1.8万余名常规部队,同时配合约2000名“瓦格纳”准军事人员。在防空系统部署上,俄军采用S-4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山毛榉-M中程防空系统和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的组合配置,构建立体化的防空网络。俄军还在战场部署“凯撒”电子战系统,这种系统在后续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战场工程准备方面,俄军在预期突防要道上布设大量反坦克地雷,并精心设置众多诱导性假目标。这些准备工作极大地影响乌军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迫使其多次改变进攻路线,延缓突击速度。俄军还在关键地形设置多个火力支援点,这些火力点与防空系统形成交叉火力网,封锁乌军可能的突破路径。

战前乌军指挥部对此次行动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契机。然而,乌军在战前准备阶段存在诸多战术判断失误,对俄军防御体系的认知不足,导致乌军精锐部队在遭遇战中损失惨重。

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乌军采用传统的重装甲突击战术,这种选择在面对现代化防御体系时显得过于刚性。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缺乏灵活机动的战术方案制约作战效能。同时,俄军通过电子战手段干扰乌军的指挥通信系统,导致前线部队与指挥部之间的协同能力下降。

随着战斗进入第二阶段,乌军于1月3日凌晨4时展开代号为"复兴行动"的军事进攻。第25机械化旅与第17坦克旅组成联合突击群,采用"箭形"进攻队形,试图在“海马斯”远程火力支援下突破俄军防线。然而,在跨越第聂伯河支流时,乌军遭遇严重损失。仅首日作战就有12辆豹2主战坦克和8辆T-72改进型坦克被击毁。

乌军调整战术,改为采用小规模装甲群突击方式。在随后的突击行动中,乌军平均每推进1公里就要损失15辆装甲车辆,这种损失率远超正常作战标准。双方在随后的72小时内展开炮战,乌军利用M777榴弹炮试图压制俄军防空系统,但俄军的2S19"植物园"自行火炮控制着战场制高点。

与此同时,乌军投入200多架各型无人机实施"蜂群"战术,试图通过密集的无人机攻击扰乱俄军防御体系。然而,在战役第二天,超过50架无人机就被俄军的电子战系统强制降落,凸显双方在电子战能力上的差距。

通过对战场数据的分析,乌军此次行动失利的原因逐渐清晰。首要问题在于情报判断的失误,俄军在主要突破点的实际兵力比情报估计多出约40%,包括一个完整的坦克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

以豹2A4坦克为例,其履带系统在当地泥泞地形中频繁出现故障,平均每行驶100公里就需要进行大规模保养,影响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加重后勤保障的压力。

乌军指挥部过于依赖教科书式的战术运用,在遭遇俄军重点防御区域时仍采用正面突击策略,未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实施迂回作战。战后分析,如果采用小规模特种部队渗透配合主力迂回的战术组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这种战术选择上的保守造成伤亡,也错失战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