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俄乌冲突在沃尔昌斯克战区爆发新一轮激烈交火。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对乌克兰军队防御阵地发起大规模温压弹打击行动,甚至在1小时内,发射13枚温压弹轰炸。
乌军依托地形,构建一个纵深防御体系。约15000人的混合兵团采用“蜂巢式”防御部署,在30公里纵深范围内设置三道防线。这种布防方式突破传统线性防御的局限,形成相互支援、灵活机动的立体防御网络。防御工事包括新型反坦克壕沟系统、加固处理的混凝土掩体群、分布式观察哨所,以及电子对抗设备。
乌军还在前沿地带布设超过50000枚各类地雷,形成“蛛网格局”。这种布雷方式能有效阻滞敌军装甲集群的推进,还能为反击部队争取时间。乌军在防御体系中强化防空能力,部署多套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和电子干扰装置,这些装备大多来自北约国家的军事援助。
面对严密的防御体系,俄军投入一支兵力约20000人的精锐作战群。以第76近卫空降突击师为核心,该作战群的编制体现俄军的作战理念。第76师装备新型武器系统,包括改进的T-90M主战坦克、“冰雹”火箭炮系统和“铠甲-S1”防空系统。配属的重型火炮营装备有2S35“联盟-SV”自行火炮,该火炮采用数字化火控系统,射程可达70公里,精度提升。
战术导弹部队配备“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和“口径”巡航导弹,增强作战群的远程打击能力。特种侦察分队装备无人机系统和电子侦察设备,可实现全天候、全地形的战场侦察。
行动开始前,多架苏-34战术侦察机配合“猎户座”无人机编队对战场进行持续侦察,建立电子战场地图。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识别出乌军防御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第76师下属的空中突击营采用激光指示系统进行温压弹引导,提高打击精度。
俄军采用“多兵种立体打击”战术,首先由远程火炮和战术导弹对乌军防空系统实施打击。随后,采用“时空交错”方式投放温压弹,每批次3-4枚,间隔5-7分钟,形成连续的打击波。这种打击节奏保证单点杀伤效果,又能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地面装甲部队则采用“蛙跳式”推进,在温压弹造成的混乱中快速突进,扩大战果。
温压弹在此次行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以ODAB-1500型航空温压弹为例,其采用二级引信系统和智能控制装置,可根据目标特性自动调整爆炸高度和引爆时序。该型号温压弹的有效杀伤半径达到40米,爆炸中心压力高达37个大气压,瞬时温度可达2800-3000摄氏度。
高能燃料会在空中形成混合气团,二次爆炸不仅产生冲击波,还会形成高温效应区。研究表明,温压弹爆炸还会产生电磁脉冲,可能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冲击波摧毁乌军多个装甲车辆掩体,约15辆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遭受重创。高温效应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弹药库和燃料库发生爆炸。温压弹爆炸产生的真空效应和有毒气体影响防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多个作战单位出现战斗力丧失。
乌军的光纤通信网络遭到破坏,数字化指挥系统瘫痪,多个战术单位陷入“信息孤岛”状态。补给线路中断导致前线部队弹药和食品供应紧张,部分装甲单位被迫放弃原有阵地。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俄军使用“过度杀伤性武器”,并威胁将实施经济制裁。北约秘书长召开记者会,称这种打击方式“违反人道主义原则”。欧盟多国领导人发声,要求俄方停止使用温压弹,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
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保持沉默,一些新兴大国则对西方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国际公约并未明确禁止温压弹使用,这使得相关争议可能会长期存在。温压弹等新型武器系统的使用,将改变未来战场形态。各国军方可能需要重新评估防御体系的有效性,并加快发展防护手段。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