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的巴赫穆特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持续数月的攻防战已演变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城市攻坚战,双方投入大量军事资源,展开激烈对抗。

俄军在巴赫穆特投入约6万名军人,其中包括某集团的精锐部队。与之对峙的乌军守军约1.2万人,主要由精通城市作战的特种部队和经验丰富的机械化步兵组成。

俄军采取“分区包围,逐步蚕食”的战术策略。俄军指挥部将巴赫穆特划分为多个战术区块,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集中优势兵力对各个区域展开有序进攻。截至目前,俄军已控制巴赫穆特约70%的城区面积,包括多个重要街区和战略要地。

巴赫穆特市区建筑密集,地下设施众多,这种城市环境为防守方提供天然掩体。乌军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城区建立纵深交错的防御体系。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损毁程度不断加剧,街道和建筑的残骸进一步增加进攻方的作战难度。

随着战事进入关键阶段,国际社会对巴赫穆特战役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俄军在巴赫穆特战役中展现出强大的火力优势,但其战术运用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局限性。俄军采取以重火力打击为主导的进攻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火力打击体系。

在空中,俄军空天部队针对乌军纵深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战术航空兵则为地面部队提供密切空中支援。地面火力方面,远程火箭炮系统对乌军后方阵地实施持续性的火力覆盖,多管火箭炮和自行火炮则担负着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坦克部队和装甲车载火炮针对乌军一线防御工事展开直瞄射击,形成立体化的火力打击网络。

尽管投入如此密集的火力,俄军的推进速度仍然出人意料地缓慢。从2月26日开始的攻势中,俄军仅推进约1000米。在距离市中心500米的关键地带,每推进一米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日均推进速度往往只有几十米。

密集的城市建筑为乌军提供天然的防御工事,即使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这些建筑的残骸仍能为防守部队提供有效掩护。乌军采取的灵活防御战术,使得俄军难以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复杂的地下设施网络,使得乌军能够在不同防御阵地之间快速机动,有效规避俄军的火力打击。

在巴赫穆特的防御战中,乌军充分发挥对本土地形的熟悉优势,将城市战场转化为一个复杂的立体防御系统。他们将每座建筑都改造成独立的防御堡垒,在建筑物的各个层面都设置火力点。窗户和门廊被改造成机枪射击位,屋顶则成为狙击手和防空武器的理想阵地。地下室和防空设施不仅用作弹药库和补给站,还成为部队机动的隐蔽通道。各个建筑之间通过交叉火力形成互为支援的火力网,大大增加进攻方的伤亡风险。

在装备和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乌军表现出的战斗意志令人惊叹。即使面临着弹药补给不足、伤亡人数攀升等严峻挑战,守军依然坚守着每一个防御据点。乌军不时组织小规模的突击行动,打破俄军原本计划的进攻节奏,迫使其不得不调整战术部署。

乌军在城区内建立分散的补给点网络,通过地下通道和隐蔽路线保持各防御点之间的联系。他们还建立灵活的伤员救护系统,确保受伤士兵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随着战事的持续,俄军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在战役规划上出现重大误判。这种“被骗”的感觉主要源于对乌军抵抗决心的严重低估,以及自身战术适应性的不足。

俄军最初可能认为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可以在短期内攻克巴赫穆特。乌军展现出的顽强抵抗远超预期。这种持久战消耗俄军大量人力物力,导致其不得不持续投入更多战争资源。

尽管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但在面对乌军灵活多变的城市游击战术时,俄军的战术调整相对迟缓。传统的大规模火力覆盖战术在密集城区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而机械化部队在狭窄街巷中的机动能力也大打折扣。

他们似乎低估巴赫穆特城区地形的复杂性,对乌军的防御部署和战术能力缺乏准确评估。这导致许多进攻行动陷入乌军精心设置的防御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战术上的被动,加上战略预期的落空,让俄军产生被误导的感觉。这种“被骗”的感觉更多反映现代城市战争的复杂性,以及防守方在主场作战时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