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涅茨克州库拉霍沃地区迎来一场决定性战役的终局。经历近24小时的持续激战后,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最终易手。该地区及周边5公里范围爆发142次不同规模的交火,战况激烈。
库拉霍沃战役实际上从2024年12月下旬便已进入关键阶段。26日,装备精良的俄方特种部队突破乌方在市区外围设置的多层防线,迅速攻入市区东部和中部区域,对乌军形成合围之势。28日傍晚,乌方守军在遭受猛烈打击后被迫放弃工业区的阵地,该区域拥有多处可利用的坚固掩体,具有极高的战术价值。
29日俄军成功占领热电厂主要建筑群,切断乌军在城区内的重要能源供应。俄军快速扩大控制范围,相继控制煤电厂、主要居民区和火电厂区域,基本掌握城市的命脉。在此情势下,乌军指挥部作出战术性撤退决定,将剩余兵力撤往西部村庄,重整防线。
此次库拉霍沃战役中,俄军采取的是分区域、分阶段的攻城战术,将整座城市划分为多个作战分区,依次攻克。这种方法虽然推进速度相对缓慢,但极大地减少己方伤亡,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乌军的机动空间。战役中,俄军还大量利用火箭炮和自行榴弹炮对乌军阵地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直接摧毁乌军在市区内部署的多处防御工事,为后续地面部队的推进清除障碍。
库拉霍沃位于顿涅茨克西南方向约50公里处,是连接顿巴斯地区多个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它的陷落意味着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形成新的突破口,对整个东部战线的态势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战略要点的易手,将导致区域防御体系出现明显缺口,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库拉霍沃战役中,俄军摒弃早期作战中常见的大规模兵力推进模式,转而采用小规模突击队配合重型火力的精准作战方式,形成一种高效的"蚕食"战术体系。
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依靠精锐小分队作为尖刀,在强大火力掩护下逐步蚕食乌军阵地。俄军突击小组通常由8-12人组成,每组配备步兵战斗车或坦克作为火力支援,同时还有专门的工程破障分队负责清除地雷和障碍物。这些小型作战单元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够迅速渗透进乌军防线薄弱环节。
俄军不再一味追求全线推进,而是精心选择战略要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战线前移。俄军在库拉霍沃战役期间日均推进速度达到800-1000米,虽然看似不快,但在城市作战环境下已属高效,且这种推进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俄军部署多套先进电子战系统,有效干扰乌军通信和侦察能力,使乌军指挥系统多次陷入瘫痪状态。俄方电子战装备的干扰成功率超过80%,这使得乌军前线部队与指挥部之间的协调变得异常困难,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大幅下降。
无人机作战也是俄军战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库拉霍沃战役期间,俄军出动大量无人机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兰塞特”自杀式无人机就执行86架次打击任务,主要针对乌军防御工事、装甲车辆和兵力集结点;而“猎户座”无人机则完成31次精确制导任务,为炮兵提供精准的目标定位信息。
俄军采用“倒阶梯式”火力配置,即前方步兵部队推进的同时,后方炮兵阵地按照预设方案逐步前移,确保火力支援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这种火力与机动的紧密结合,为俄军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作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俄军还针对乌军防御体系的特点,专门组建突破工程分队,配备各类工程装备和爆破专家,负责清除障碍和开辟通道。这些专业分队在攻城作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提高突击部队的推进速度和安全系数。
库拉霍沃战役参战的俄军总兵力约60万,其装备完整度保持在85%以上,各类主战装备保障充足,战场损耗能够得到及时补充。
俄军参战士兵普遍经过8-12周的专业训练,内容涵盖武器使用、战术配合、城市作战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其特种部队,训练时间更长,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俄军各类战术动作的成功率约为75%,反映出较高的训练水平和战场执行能力。
俄军建立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战场补给线路多元化,既有公路运输,也有铁路和空运保障,确保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弹药、燃料、食品等各类物资供应充足,能够满足长期作战需求。
虽然乌方官方声称总兵力达到88万,但实际战斗力与这一数字存在差距。装备完整度仅为60%左右,许多重型装备因缺乏零部件而无法维修,战场损失难以及时补充。
由于战场压力和兵员需求,新征召士兵的训练周期被压缩至3-4周,远低于标准训练要求。仅有约30%的乌军士兵接受完整战术训练,导致战场上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战术动作执行质量参差不齐。
乌军炮弹日均消耗量在5000-6000发,但实际补给仅能满足70%的需求,导致一线部队不得不节约使用火力。这种补给不足直接影响乌军的火力支援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俄军建立前沿修理点,能够在战场附近对受损装备进行快速修复;而乌军则需要将大型装备送往后方维修基地,周期长且运输风险高。这一差异导致乌军可用重型装备数量持续下降,影响防御作战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