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传法经历和思想,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佛经。《六祖坛经》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和开悟智慧,并打破了多个修行和开悟的成见:


1、 净土在自己的心中

《坛经》指出,迷惑的人念佛求生净土,觉悟的人则净化自心。往生净土不在西方之相,而在自心清净,人们要去除对“净土相”的执着,通过见性来达到解脱。

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投射,天堂和地狱,此岸和彼岸,都在自己的心中。我们是自己的天堂,也是自己的地狱。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若痛苦,眼中的世界便丑恶,便是地狱。心若美好,眼中的世界便美好,便是净土。

如果不能去除分别心和比较心,即使到了净土,也会对情境存在好坏顺逆之分、并由此产生种种烦恼和痛苦。


2、人生何时何处不修行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坛经》提醒人们,修行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真正的觉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实践。

《坛经》不但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只有出家人才能达到觉悟的看法,强调了在家修行者同样可以达到高深的境界。

《坛经》更是强调了人生何时何处不修行,真正的修行并非脱离现实,而是应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勇于直面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痛苦和烦恼。借假修真,从中练就强大的内心,境随心转。


3、 超越二元对立,正确对待妄念和欲望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坛经》强调,“无念” 并非是杜绝一切念头,进入一种毫无思维活动的死寂状态。而是即便处于各种念头不断生起的情况下,内心依然能够不被这些念头所束缚和干扰,念念而不念于念,保持自在超脱的心境。

同理,“无欲” 也并非是杜绝一切的欲望,而是在面对欲望时,不被欲望所束缚,物物而不物于物。

维摩诘大居士在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享尽人间富贵的同时也能得道成佛。说明了如果能够正确对待物欲和情欲,不为其所役使,保持超然的心态,不滞、不执,也同样能够摆脱困扰,内心自在,明心见性。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以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看待事物。“不二法门”启示我们超越这种简单对立,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垢与净不二,维摩诘大居士认为,从超越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垢与净并非绝对对立,烦恼的当下即是菩提,染污的本质也是清净,能如此理解就是入不二法门。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由欲望和妄念所产生的烦恼和痛苦如同滋养如来智慧种子的土壤,内心的强大需要烦恼和痛苦的磨砺、向死而生,心不死则道不生,人的成长和蜕变往往也来自痛苦和烦恼。

修行,真正的功夫是能够在直面人生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在尘世的各种欲望和琐事的困扰中,仍然能够保持内心平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4、禅定和冥想不需要刻意,避免形式主义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 《坛经》指出,修行无需复杂形式,如果内心能够保持平和,自然不需要刻意去遵守戒律;行为端正的人也无需特别去修行禅定。

《坛经》反对修行的形式主义,强调直指人心,回归本质。

对此,著名哲学家和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强调,真正的冥想不是念咒或遵循特定坐姿静坐等,而是保持随时察觉。他主张在走路和谈话等日常生活中,对每个念头和感受进行不加判断的观察,随着它律动,在觉察的过程本身中找到喜悦和自由。


5、 圣凡只在一念生

《坛经》指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坛经》指出,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后一念觉悟就是佛,觉悟的瞬间性与心性的转变。

达摩祖师强调,见性必须在当下,当下不能明了,读再多的经典,打再多的坐也意义不大。觉悟只在须臾当下瞬间,何须等到白头终老?

开悟的人,极度专注当下,不以主观立场判断情境的好坏顺逆,全然融入和安住在每一个情境和每一个当下。前事不滞,后事不迎,不为过去纠结,不为将来担忧,也不期待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