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大唐长安的皇宫内,金碧辉煌,四周静谧,唯有武则天在龙椅上批阅奏章。一天,太监匆匆捧来一份竹简,面上满是急切:“陛下,关于曹溪慧能大师的消息,已经打探回来了。”
“哦?”武则天放下手中的奏章,语气带着一丝好奇,“快讲。”
太监低头答道:“大师说他身体不适,不能前往长安。已经是第三次了。”
“什么?”武则天微微一愣,眉宇间显现出几分困惑。“第三次了?”她轻轻起身,走到宫殿前的铜镜前,镜中倒映出她威严的面容。
她眯了眯眼,眉头不自觉地蹙了起来,“这慧能大师为何一次次拒绝朕的邀请?”
一、
作为一国之君,武则天习惯了威严与权力,眼前这个禅宗的六祖为何如此执拗?这一桩事,至今让她无法释怀。
每一次,她都是以帝王的身份盛情邀请,希望能得到慧能的教诲与智慧。而每一次,这位大师都以“身体不适”为由回绝。
对于一位以求道为生的禅宗大师而言,身体是否不适,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这一番拒绝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这是第三次了吧?”武则天转过身来,目光如刀,心中带着疑惑。“此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站在一旁的狄仁杰轻声道:“陛下,佛门讲究清净,慧能大师或许是出于某种道理,不愿与朝廷产生牵连。”
“清净?”武则天冷笑一声,声音中带着些许不满,“我知他出身贫寒,年少时为砍柴工,后来得五祖弘忍真传,成为禅宗六祖。这样的禅师,岂会因清净而拒绝朝廷的召见?他难道不懂得机缘的重要?”
“陛下,佛门讲究随缘,不强求。”狄仁杰依然是那番委婉的说法。
武则天站在殿中,沉思片刻,“传朕的旨意,再派使者前往曹溪,这次,务必带上朕亲笔的信。”她心中已有决定,显然慧能的三次拒绝并未让她屈服。
几日后,曹溪南华寺的禅堂内,慧能大师正与弟子们讲解佛法。忽然,弟子急匆匆跑进禅堂,“师父,朝廷的使者来了。”
慧能面色如常,淡淡说道:“你们继续参禅,为师去去就来。”
走出禅堂,慧能来到寺院前,只见一位朝廷使者恭敬地双手呈上圣旨和武则天的亲笔信。
慧能接过信,轻轻展开,信中写道:“朕闻大师德行,心生敬仰,愿与大师论道,共商佛法大义。请大师早日北上,亲临长安。”
读完信,慧能叹了一口气,轻声对使者说:“烦请大人转告陛下,贫僧福薄德浅,不敢妄议朝廷大事,已是本分,不敢干预。”他继续说道:“贫僧一介布衣,如何劳扰天子?在这曹溪一隅,教化众生,已是足矣。”
使者急忙补充:“陛下说了,若您担心旅途劳顿,可以亲自御驾相迎。”
慧能微笑着摇头,“请大人转告陛下,贫僧一介布衣,如何敢劣劳天子?此山水,才是贫僧的归宿。”
二、
这一番话,再次让武则天的心情沉重。三次被拒,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原因?难道慧能真是仅仅因为清净与禅修而拒绝她的邀请?还是说,慧能拒绝的背后,藏着她无法理解的深意?
回到长安,听到使者的汇报,武则天气愤难平,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一个禅师,竟敢如此不给朕面子!”
狄仁杰此时上前,安抚道:“陛下息怒,佛门讲求心境,慧能大师或许是有自己的考量。不可因为一次拒绝便生疑。”
武则天冷哼一声,显然并不愿就此放手。她转身向窗外望去,似乎决定了一件事:“传朕的旨意,准备銮驾,朕要亲自去曹溪!”
武则天的决定让整个朝廷为之一震。一个帝王,如何能亲自前往一个拒绝她召见的禅师所在的地方?这不仅是权力的较量,更是信仰与执念的交织。
从那一刻起,武则天的心情再也没有平静过。她心中的疑问愈加深刻:慧能三次拒绝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几天后,浩浩荡荡的銮驾队伍启程,向南方的曹溪而去。一路上,武则天的心情如同天际的云层,时而阴沉,时而透出一丝曙光。
她紧握着马车的扶手,心中不断回响着慧能的那番话。每一次慧能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时,她都未曾真正感到失望,反而更加疑惑:“这样一位禅宗的高僧,怎会如此不屑与权力为伍?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或许他真心想远离尘世,专心修道。”旁边的侍卫小心地开口,却被她一眼扫过,目光中透出一股不容忽视的冷意。她对这番解释并不买账。
“不过是一个禅师,怎能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连朕的召见也不放在眼里。”她低声呢喃,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几日后的午后,武则天终于抵达了曹溪。可接下来的情况,这位女帝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没有想过自己亲自来见高僧,却遇到了此等情况,心中便十分钟愤怒。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