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与响堂山石窟形制异同研究(上)
文 | 谷 敏
本文将响堂山石窟与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皇家石窟寺云冈石窟进行对比,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与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探寻响堂山石窟对云冈石窟的继承和发展,发掘响堂山石窟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总体上看,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风格迥然不同,二者在佛像、佛衣和菩萨像方面有着较大的反差。
云冈第19窟南壁立佛@云冈石窟官网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北魏时期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是民族融合的伟大成果。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属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称为“北齐造像模式”。本文将响堂山石窟与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皇家石窟寺云冈石窟进行对比,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与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探寻响堂山石窟对云冈石窟的继承和发展,发掘响堂山石窟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总体上看,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风格迥然不同,二者在佛像、佛衣和菩萨像方面有着较大的反差。
响堂山石窟
首先是佛像方面。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响堂山石窟的佛像较云冈石窟二期、三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形象有了很大变化。响堂山石窟的佛像面圆体丰、高鼻长目、形似瓶筒,多粗笨硬直;肩宽颈粗、肌肉丰满,造型朴实敦厚,展现出北方民族的健壮形体。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其一,北魏时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形象受到北魏统治者汉化政策的影响,在造像时将士大夫的审美融入其中,而东魏(北齐)在建立后,统治者虽为汉人,但是为了缓和当时尖锐的胡汉矛盾,维持军队战斗力,同时也由于魏晋时期儒家正统的地位受到了冲击,胡风盛行,因此统治者鼓励“胡化”。受此影响,在造像时也体现出了胡风。
云冈石窟第18窟东壁弟子群像@云冈石窟官网
其二,响堂山石窟佛像的造像特征形成还与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有关。响堂山石窟作为北齐皇家石窟,在建造时将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考虑其中,可以看出南朝萧梁样式对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响堂山石窟
艺术风格,又称“张家样”,当时受到画家张僧繇的影响,一改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得其肉”,使得造像的表现更加丰满和雄壮。米芾曾称“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这里的“面短”指人物面部圆润,“艳”指体态丰满。受曹仲达绘画风格的影响,衣纹线条感更强,贴合躯体,真实感更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佛像更加类似于人,拉近了佛与人的关系,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同时期响堂山石窟的雕刻风格也在向外辐射,例如天龙山石窟,在受到响堂山石窟的影响下其自身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天龙山石窟东魏北齐的佛像从肉髻较高逐渐向低平髻转变,整体造型较为飘逸。其在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基础之上,更具有强健的感觉,双肩的方向更加向外延伸。从第2窟到第16窟主尊的演变可以发现,主尊的脸型由方圆过渡为脸颊胖圆、头大而圆的风格,双眼演变为内宽外窄的水滴形式,鼻梁更加高挺,具有少数民族的特质。再比如同时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也出现了和响堂山石窟类似的反传统的造像。麦积山石窟开凿时间较早,受云冈石窟的影响,麦积山石窟早期和中期的造像风格随着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出现了如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类似于昙曜五窟的巨型造像,又出现了麦积山石窟中期反映民族融合、汉文化诉求的瘦骨清像的造像。而到了西魏和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与响堂山石窟二者的佛像均脖颈短、体态丰腴、双肩圆润。这样的艺术风格较为写实,表现出对现实生活更多的关注。
响堂山石窟
其次是佛衣方面。通过佛衣的对比同样可以体现出响堂山石窟的显著特征,在印度传统的法衣中,其披覆方式主要分为袒右式和通肩式,北魏孝文帝时期,将佛教艺术与当时汉式俗服相结合,发明了褒衣博带式法服并广泛应用于云冈石窟二期和三期的造像中。在响堂山石窟中,佛像的佛衣披覆方式并没有继承云冈石窟的褒衣博带式,而是以袒右式和通肩式为主。例如在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内塔柱的右壁上,其坐佛的大衣就做成了袒右式。即上衣覆搭双肩后,两衣缘自颈侧垂于胸前,大衣右衣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右衣缘自右腋下绕出后覆盖腹部,衣尾上搭左肩与左臂,左衣缘自颈外垂下。在响堂山石窟中,弟子造像的法衣披覆方式也与佛像相同,例如在北响堂山石窟释迦洞塔柱正壁左右两侧的弟子,其法衣披覆方式皆为袒右式,与大佛洞塔柱右壁佛像相同,唯弟子法服的衣纹作双线镌刻。在南响堂山石窟中现存的造像中,其法衣披覆方式也为袒右式,这样反“汉化”的形式也与当时的“鲜卑化”和“胡化”的社会背景有关。宿白先生认为“高齐上层深染胡俗,提倡鲜卑化,佛教造像一反北魏孝文帝以来褒衣博带之服饰,接受多种形式之薄衣叠褶的印度服制。”
响堂山石窟
最后是菩萨像的差异。响堂山石窟的菩萨像更具有世俗气息,贴近大众。过去的石窟造像多面容呆板严肃,给人一种敬畏的感觉,但是响堂山石窟的菩萨像表情慈祥,服饰刻画精细,更加人性化,拉近了菩萨与人之间的距离。此外响堂山石窟的菩萨像更具女性化特征,完美地体现出女性的柔美之气,这在以往的菩萨像中是非常罕见的。在云冈石窟的菩萨像中,宝缯的刻画并不突出,而在响堂山石窟中,菩萨像的宝缯很长,这样的风格也被隋唐时期龙门石窟的菩萨像所吸收借鉴。
响堂山石窟
通过云冈石窟与响堂山石窟的装饰艺术分析对比,主要集中在忍冬纹、龙纹和火焰纹、飞天上。通过二者的植物纹的对比,可以表现出响堂山石窟纹饰的韵律感。响堂山石窟的忍冬纹在云冈石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出现了四叶、五叶式的忍冬纹,这一时期忍冬纹更多地与其他图案组合在一起使用,使得装饰纹样更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感,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审美的发展。云冈石窟的莲花纹更具有写实性,而响堂山石窟的莲花纹更为饱满,组合也更为多样,云冈石窟中后期莲花纹中出现的莲子也被响堂山石窟的莲花纹所继承,将忍冬纹与莲花纹大量地组合运用于石窟中。
本文作者在响堂山石窟考察
通过二者龙纹和火焰纹的对比,可以表现出响堂山石窟纹饰的生动感。响堂山石窟的龙纹相较于云冈石窟的龙纹,更具有视觉冲击和想象力,采用高浮雕和隐藏身形的手法,使其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皇室石窟的尊贵感与威严感。
本文首发于2025年2月5日《大同日报》
文 | 谷 敏 图 | 任苏亮 殷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