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冯依凡

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见习记者 李靖恬

2月9日晚,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成语探华夏》第一期精彩亮相,其足迹踏入燕赵大地,聚焦被誉为“成语典故之都”的邯郸,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深度对话。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在节目中热情呼吁:“希望今年大家一定抽时间来一次响堂山石窟看一看!”这一号召为邯郸这座历史悠久的“成语之都”的文化传播开启了崭新篇章。

成语与石窟的千年对话:刻在石头里的文化基因

邯郸,这座拥有3100年建城史的古城,孕育了“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在内的1584条成语典故,被誉为“中国成语之乡”。当镜头对准响堂山石窟时,单霁翔院长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造像衣饰风格,讲到了“雍容华贵”的佛像体态,仿佛让我们窥见了北齐鼎盛时期,响堂山石窟作为皇家石窟的辉煌风貌。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皇家石窟群之一,响堂山石窟始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据跟随拍摄的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鹏回忆,虽然节目拍摄时间仅有一天,但在拍摄过程中,单霁翔院长对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年代、雕刻工艺、历史变迁等问题都进行了详尽讲解。


单霁翔院长在响堂山石窟进行拍摄。(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鹏提供)

“提及石窟,大众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相比之下,响堂山石窟却鲜为人知,被视为小众旅游地。”响堂山景区副总经理李旦对记者说:“北大教授、中国石窟研究专家宿白先生曾说‘中国石窟的缩影是在响堂山’。响堂山石窟作为全人类的一处艺术宝库,我们希望它以后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成语是语言的结晶,石窟是石头的史诗。节目中巧妙地将二者关联,使成语与响堂山石窟相互映照,就如同在文化的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演绎出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

制作/白中豪

成语与美食的别样碰撞:藏在美食里的成语典故

将鱼做成船帆形状的“一帆风顺”,用秋葵制作的“春华秋实”,通过冷拼方式制作的“梅开二度”……饮食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语典故宴是将菜品和吉祥寓意相结合,以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基础,结合菜品的制作流程,通过象形和艺术化的手法,把成语故事呈现在菜品上,以提升邯郸菜的品质和文化内涵。”邯郸春满园餐饮公司总经理助理魏生瑞告诉记者,春满园的邯郸成语典故宴,并不是简单的菜品堆砌,而是一场精心雕琢的文化雅集。每一道菜的背后,都藏着一段邯郸独有的历史典故。

“‘邯郸菜’这个词可以说是从我们这里起源的。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创新发展文化餐饮项目。当时央视《成语探华夏》节目发出拍摄邀约,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邯郸成语典故宴!”魏生瑞在电话中难掩兴奋,话语中满是对邯郸成语宴推广的期待与自豪。


魏瑞生向大家介绍邯郸成语典故宴。(邯郸春满园餐饮公司总经理助理魏生瑞)

“目前,像‘梅开二度’这样简单的冷拼在店里都有销售,当然,我们也有需要提前预订的整桌宴席。很多外地来的客人都是专门奔着我们的成语宴而来,都认为很有意思。”魏生瑞对记者说,借着节目播出的机会,通过邯郸成语典故宴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邯郸、爱上邯郸的文化,他打心眼里高兴。

《成语探华夏》以邯郸为舞台,让成语典故与响堂山石窟、成语宴交相辉映,展现了邯郸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座诞生了1584条成语的“中华成语之乡”,书写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新篇章。回溯历史,北齐皇家开启的斧凿之声,穿越了悠悠岁月,依旧在耳畔回响。时光流转至今,邯郸成语典故宴的创意设计,让古老的成语与美食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除此之外,节目还走进了邯郸博物馆,从战国时期青铜器“范金合土”的铸造过程,谈到了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所蕴含的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成语典故融入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