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在征服几乎整个欧洲后,从1940年开始在整个大陆海岸线上紧急修建一套长期防御工事。大西洋防线覆盖了从西班牙到现代俄罗斯的5000公里海岸线。
1940年,德国军队在短短几个月内占领了挪威沿海地区,沿海线迅速布满了铁丝网、地雷场、海岸炮阵地和防御区。1941年夏,托德军事建筑组织选择了位于挪威基博格村附近的一座高山,作为“芬马克郡”(Finnmark)最强大的海岸炮兵阵地 M.K.B. 3./513 Kiberg 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防线的建设速度之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使用来自被占领地区的战俘(主要是苏联人,以及波兰人、捷克人和塞尔维亚人)和被迫劳动的工人。
如今,希伯格(Kiberg)村正过着宁静的生活,典型的挪威村落,仿佛它的存在没有受到过多的破坏,没有游客的喧嚣,也没有渔业检查员的身影。在良好的天气里,站在希伯格(Kiberg)角,能清晰看到俄罗斯的海岸线。村里的200多位居民像往常一样,驾驶小船去捕鱼。其实这里很少会感到无聊——17世纪时,村民曾因宗教审判而大规模烧死女巫。每当暴风雨过后(在北极地区,这种天气是常态),海上的渔民(都是男性)会死于事故,随后,许多女性在酷刑下承认自己是巫术的从犯。
1917年俄国革命后,希伯格(Kiberg)因移民潮而被称为“小莫斯科”(Lille Moskv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伯格(Kiberg)的居民多以游击队员著称,战后则以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为生。1953年,最后一只白熊误闯到当地海岸时,一名前游击队员阿克塞尔·雅各布森(Axel Jacobsen)用枪将其射杀。如今,希伯格(Kiberg)的后代经常开着20世纪的美国老爷车,参加各种汽车展览。
希伯格(Kiberg)的德国防御工事面积显然远大于这个挪威小村庄。该地区的海岸炮阵地 M.K.B. 3./513 Kiberg 在1942年夏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位于瓦尔达地区的德国炮兵阵地之一。其主要武器是三门283毫米SKL/45x28舰炮,射程可达34公里。相比这些庞然大物,防御阵地中其他武器如150毫米海军炮、75毫米波兰和法国的战利品反坦克炮、十几门高射炮、探照灯以及Freya 39G雷达,显得相对逊色,但它们却使得希伯格(Kiberg)角几乎成了一个陆海空三面无法突破的坚固堡垒。
当然,德军后代并未停止他们的努力,他们用数公里的铁丝网围住了整个区域,并在周围埋下超过千枚地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德国军队爆破悬崖,在花岗岩山脉中开凿了庞大的地下堡垒,用混凝土浇筑了防空洞。
时至今日,从希伯格(Kiberg)村前往德军阵地的道路上,仍然能看到一座坚固的防空碉堡,碉堡的机枪瞄准了整个希伯格(Kiberg)村以及“瓦尔雅岛”(Vardøya)的登陆区。
即便是今天,它的机枪似乎依旧准备着将那些五彩斑斓的木屋拆成碎片。德国混凝土和钢铁的防御工事至今保存完好,但也不应指望过多的“战利品”。这些废弃的德军物资很快被当地贫困的居民收走,他们在经历了占领和盟军轰炸的痛苦后,甚至没来得及感受7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繁荣带来的财富。
即使在标准碉堡的图纸上,碉堡的厚实墙壁令人惊叹。外部庞大的碉堡内部却异常狭小,且一年四季都湿冷阴暗。虽然这一防御点的混凝土工程保存得相当完好,但德国军事设施的遗迹,也不再是当年的重要资源。2015年,希伯格(Kiberg)的二战德国海岸炮阵地 M.K.B. 3./513 Kiberg 被列入挪威文化遗产名录。
在基地高处,绕过曾经威风凛凛的防空碉堡,到达了一个庞大的指挥掩体,洞窟般的德国堡垒内部的隧道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湿气。在花岗岩的地下空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照亮前方的手电筒光束根本照不到任何墙壁,被黑暗吞噬。就在这一瞬间,意识到,手电筒的电池开始闪烁并最终熄灭……
停留在了第一个强大的防空碉堡旁,那个原本瞄准村庄和登陆区的堡垒。现在,我们继续向那个似乎不可攻破的希伯格(Kiberg)角进发,沿途探索每一处被切割进山体中的沉默地下空间。
这些石制的掩体中,有些的规模令人震撼,有些则由工人们精心雕刻成阶梯。然而,这里并不值得太多赞叹——德国曾用炸药和来自战俘以及被奴役的劳动者的工作,贯穿这些花岗岩山脉。
这就是希伯格(Kiberg)炮台的弹药仓库,80多年前的样子。如今,这个仓库部分坍塌,填满了地下水。
根据当地老人的描述,二战后,挪威的工兵们从这些碉堡中取出炮弹并将它们丢进附近的湖泊,直到他们遇到一些被德国人留下的“惊喜”并急忙将弹药销毁。尽管爆炸并不强烈,但不少洞窟被永远封堵在废墟中,和德国的弹药一同埋葬。
基博格的火炮阵地的核心部分是典型的“Rigelbau M178”火控指挥所,这是德国海军的标准设计。
它的墙壁最厚可达2米,外部庞大的掩体内部却只有一个极小的作战室。根据德国档案文件,整个建筑投入了2100立方米混凝土和112吨钢筋。这种堡垒“标准建筑”系统的优点是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混凝土和钢结构,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和时间,但这座 M178 的设计却有些特别——在其远程瞄准器上并没有常见的混凝土遮阳棚。
整体而言,堡垒的Regelbau(标准建筑)通过使用标准的钢筋混凝土和金属结构组装,使第三帝国在建设防御工事方面大幅降低了成本,并缩短了设计和施工的时间。但正是这种M178型堡垒,因缺少常规的混凝土瞭望罩而显得独特,成为德国人偏离标准项目的罕见例子。
根据一些零散的资料,这里在战争期间安装了一座10.5米或14米长的单静态测距仪,放置在一座装甲塔楼中,这个塔楼的测距仪是从一艘未确定的法国战列舰上拆除下来的。
在海岸炮兵指挥所的地下岩层下,开凿了多个楼层,其中一些防护密封门至今仍保存完好。遗憾的是,所有的有价值物品在战后被当地居民拆走,而长时间在极北地区的寒冷气候中,德国混凝土的质量也未能得到保障。大多数房间已被混凝土堆积物埋没或淹没。记得当时在潮湿和漆黑的环境中,天花板上生锈的钢筋伸出,脚下是一些小动物的骨头,深不见底的水坑让人心惊。尽管如此,这也只是促使我再次回来探索并拍摄这个遗址的动力。
在指挥测距点的低洼地带,保留了炮台的庭院,那里当地人架设了自制的长椅,用来烧烤。正如前文,这座M.K.B. 3./513 Kiberg炮台的主要武器是三门283毫米口径的舰炮SKL/45x28 cm,射程可达34公里,以及一门150毫米的海用炮15 cm SK L/45。
类似的炮台建设在第三帝国由托德组织的建筑系统中成批生产。顺便提一下,挪威的“大西洋壁垒”防线包括大约225座炮台,拥有超过1000门口径超过100毫米的火炮。但在“世纪建筑工程”中的250,000名工人中,仅有10%是德国人。
每门炮都以德国海军的战列舰命名——“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格奈森瑙号”(Gneisenau)和“莫尔特克号”(Moltke),这些名字常出现在档案照片中。最初,这些炮曾部署在“格雷瑟·库尔福斯特”(Gresser Kurfurst)炮台,在皮劳(现为俄罗斯的加尔东)地区,但在1941年就被转移到了挪威。
尽管大西洋壁垒的守军通常战斗力不强,但希伯格(Kiberg)的地理位置靠近前线,且时刻处于盟军可能的海上登陆威胁下,表明了这一点。德国守军在这里有约7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未被战斗疲劳所影响。毋庸置疑,Kiberg半岛的地下有一座舒适的城市,专门为守军设计,能够有效防御来自盟军空中和海上的攻击。
如今,作为对比,在希伯格(Kiberg)下方的一个小镇上,居住着仅有200多人。更令人惊讶的是,希伯格(Kiberg)在战争期间成为了当地游击队运动的中心。由俄罗斯人和挪威人组成的破坏性侦察小组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整个战争期间都在敌占区活跃,为苏联北方舰队提供有关德国运输船和守军位置的情报。一些挪威人甚至成为了苏联潜艇的引导员,协助它们在挪威海岸活动,摧毁了数十艘德国运输船。可惜的是,在冷战时期,Kiberg的居民被贴上了“苏联特工”的标签,直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挪威国王奥拉夫和哈拉尔德亲自到访并为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向当地人道歉。1995年,37位挪威公民因在苏联极地防线的防御行动中表现出色而被授予本国的奖章“为苏联极地防线作战”。
在希伯格(Kiberg)角灯塔周围的海上和空中,常常爆发激烈的战斗。1944年10月16日,在对德国运输船的攻击中,苏联9号舰载雷达机队的英雄机组人员,包括指挥员鲍里斯·西罗梅季尼科夫中校、副指挥员亚历山大·斯克纳列夫少校和无线电射击员格里戈里·阿谢耶夫高级中士,以及射击员伊凡·达尼洛夫,在攻击中壮烈牺牲。距离目标3公里时,一架美国道格拉斯A-20“波士顿”轰炸机的左引擎被高射炮击中,可能来自希伯格(Kiberg)的火力。尽管飞机着火,但仍继续飞行,将其他战机引导
在这场战斗中,敌方损失了两艘运输船、一艘护卫舰、一艘扫雷舰、一艘猎潜艇以及六架飞机。据不同资料记载,最年轻的飞行员,军士格里高里·阿谢耶夫,在牺牲时年仅24岁。而领航员亚历山大·斯克纳列夫的经历更加传奇——他在1942年因向饥饿的妇女分发粮食而被判处死刑,随后被派往前线的海军步兵部队,以战功赎罪。关于他,1967年曾拍摄过一部鲜为人知的苏联电影《这里的地方很安静》。2007年,媒体出现消息称,在那次致命的攻击后,斯克纳列夫可能仍然幸存,并被德军俘虏。然而,迄今为止,这一说法尚未得到确凿的文献证实。他的经历比好莱坞的大片更加跌宕起伏,使后者显得苍白无力。
亚历山大·斯克纳列夫
至于当时驻守在希伯格(Kiberg)海岸炮台的大量德国驻军,他们在1944年秋天未作抵抗便仓皇撤离,害怕苏联红军继续解放挪威领土。无论是重型火炮和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还是布满铁丝网的雷区,以及在花岗岩山坡中开凿的庞大地下掩体,都无法挽救他们的命运。
同年10月,希伯格(Kiberg)的居民首次登上德国遗弃的海岸炮台。巨大的火炮在撤退时被炮组匆忙炸毁,因故障被遗弃的卡车、散落的军需品、空荡阴森的地下通道——所有这些都成为这场战争无意义的象征,而当地居民最终得以幸存。
时至今日,2015年,德国在希伯格(Kiberg)的堡垒遗迹M.K.B. 3./513 Kiberg被正式列入挪威文化遗产名录。
原文作者:探险者 | 阿尔乔姆·霍霍廖夫(Артем Хохоле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