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关于俄罗斯如今面临的战争困境,有些说法认为,那都是苏联初建时,列宁和斯大林等布尔什维克革命者一手造成。
这种观点会说,原本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是同宗同源的东斯拉夫人,主流信仰均为东正教、通用俄语。但那些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却偏偏非要把它们分成了三个民族,让这三地先建国,然后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再加入苏联。
苏联,它的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各国原本就是以自愿形式入盟的,所以散伙解体的时候,自然也有一定的主动权。
你看,这分明是给后人埋雷嘛。
这些加盟共和国将来要是闹分家怎么办?
怎么说呢,难道网友们就确定自己比“革命导师”拥有更多的智慧吗?
如果你翻翻历史就会发现,某种程度上看,正是那代布尔什维克采用苏联这套加盟共和国制度,把沙俄帝国的碎片给缝合了起来(芬兰和波兰除外)。否则的话,可以参考奥匈帝国的下场。
这个,咱们就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称。我打赌你肯定一口气念不下来:
蒙上帝恩典,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沙皇及独裁者;喀山、阿斯特拉罕、波兰、西伯利亚、陶立克克森尼索和格鲁吉亚沙皇;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库尔兰、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戈尔斯克、尤格拉、维亚特卡、保加尔和其他地区的王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普斯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卡斯亚、突厥斯坦、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和卡巴尔德尼亚地域及亚美尼亚地区的领主;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
这说明什么问题?
很简单,沙俄历史上是一个“君合国”,跟咱们中国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不太一样。
君合国是一个君主兼任多个国家或者部落的领袖的政权形式。所以,当年的俄罗斯沙皇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群国家/部落。
比如19世纪,中亚地区被沙俄收入囊中的标志就是,当地的部族联盟首领们被迫宣布效忠沙皇。
咱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沙皇即政权,而非一种国家认同。像那些专门给沙俄打仗的乌克兰扎波罗热哥萨克,他们认的就是沙皇和沙俄政权,并非俄罗斯。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推翻沙俄政权的不是十月革命,而是二月革命。1917年初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沙俄帝国已经解体了。
到了1918年,尼古拉二世全家在叶卡捷琳堡的一个地下室团灭。
那么,沙皇没了,继承人也被灭口。所谓的“效忠”不复存在,沙皇的众多“头衔”也随之碎了一地。
这时候,不少地方,特别是高加索、波罗的海,摩尔多瓦,以及中亚的边疆地带,已经开裂。各种势力将俄罗斯帝国领土撕的粉碎。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因为它们之前被并入时,搞得是“君合国”的形式。所以就是真分裂了,法理上也能解释的通。
沙皇全家都被噶了,我们还效忠个毛线?
就在老沙俄的基本盘眼瞅着快保不住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力挽狂澜,最终打赢了内战。他们缝合庞大领土的手法是——用阶级高于民族的叙事方式,保持全局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简单说就是,以社会主义革命为主要纽带,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来团结旧帝国的复杂板块,然后将它们组成一个新的联邦。
具体操作是,先主动承认不同民族的存在,然后在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不同民族聚集区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由各个民族的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一个“无产阶级联盟”——苏联。
咱们从时间线上,也能看的非常清楚:
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红色政权,被称为苏俄;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这时才有了苏联。
很明显,苏联立国的基础,正是最早入盟的这三个东斯拉夫民族各自的革命胜利。
到了1929-1933年,中亚的几个斯坦也陆续加入了苏联。
再后来,一直到1940年代,随着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苏联最终拥有了15个加盟共和国,22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
其实,原本按照列宁的伟大设想,是准备让红旗插遍全球,实现世界大同的。
即,各国通过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然后以加盟共和的身份加入苏联。甚至他们还考虑过,将来的联盟可能会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然后一同建设共产主义……
可以说,按照当年苏联的“伟大理想”,布尔什维克们进行国家结构设计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苏联吸纳新的加盟共和国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行性。
因此,如果莫斯科方面不承认乌克兰这个民族国家,整个苏联的组建在法理上和逻辑上,也就解释不通了。
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了,难道设计这套体制的时候,就不担心加盟共和国们有朝一日会按照入盟时的身份,离开这个联盟?
你看,如今的乌克兰基辅政权对苏联的一切事物都恨之入骨。兵荒马乱之下,还专门抽调资源把他们“祖国母亲”巨型塑像上苏联遗留的镰刀锤子给换成了“三叉戟”。
其实,30多年前的苏联解体,除了情况比较特殊的波罗的海三国以外,整体上看,还真的并不是小国要逃离俄罗斯,而是俄罗斯主动抛弃了小国。特别是中亚几个斯坦,都一度相当的不情愿。
当年的一些苏联高层,他们曾经天真地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苏联其他民族的奶牛”,总觉得是莫斯科和基辅在喂养和“哺育”其他加盟共和国,认为其他的那些“落后”的加盟共和国们,都是沉重的“包袱”。
他们最终也没能料到,在外部势力的煽风点火下,解体后的一些前苏联国家,将会出现大量的狂热的民族主义者...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如今的局面,并非是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权,亲手扼杀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未来。而更像是布尔什维克把东斯拉夫人,带到了不属于他们的高度。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