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乌克兰东部战区持续近半年的捷尔任斯克攻防战中失利。这座战略要地在经历167天的激战后,被俄罗斯军队攻克,这座工业重镇已满目疮痍,超过80%的城区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战役爆发前,乌克兰军方曾多次强调捷尔任斯克的战略价值。作为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和巴赫穆特三座重镇的交通枢纽,捷尔任斯克构成乌克兰东部防线的关键支撑点。
为确保该地区的防御,乌军投入包括“亚速营”在内的8个作战旅,总兵力超过4万人。这些部队包括经历过马里乌波尔保卫战和哈尔科夫反攻战的士兵,以及来自波兰、英国等国的外籍军事顾问和志愿军人员。
乌军在城区内构建长达127公里的环形防御工事,包括三道主防线和多个独立防御区。防御体系中设有328个永久性火力点,652个临时掩体,以及总长度达到86公里的反坦克壕沟。地下部分则建有纵深达40米的指挥所和弹药库,可抵御重型炮弹的直接打击。
俄军投入第51集团军作为主力,部署三个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这支部队在叙利亚战场上积累丰富的城市攻坚经验,并在此次行动中得到“瓦格纳”集团残部和“风暴Z”等组织的增援。俄军还在战区部署7个机械化步兵旅、4个炮兵旅和2个战术导弹旅,总兵力达到5.5万人,装备包括560辆主战坦克和装甲车、842门各型火炮。
俄军在本次战役中大规模使用新型电子战装备,有效压制乌军的无线电通信和GPS制导系统。同时,新型无人机干扰系统的投入使用,降低乌军商用无人机的作战效能。
除常规的火炮系统外,俄军还在战场上投入从朝鲜购得的170毫米谷山大炮。这种火炮最大射程达到60公里,单发炮弹重达66公斤,对固定防御设施具有破坏效果。“郁金香”240毫米重型火箭炮系统的投入,让乌军遭受火力打击。在战役最后一周,俄军向乌军阵地发射超过98000发各类炮弹,平均每小时的炮击密度达到586发。
空天军不仅出动苏-34和苏-35等战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还使用改进型FAB-1500空中制导炸弹。这种重达1.5吨的航空炸弹装配UMPK制导套件,能够在15公里外实施精确打击,有效突破乌军的防空火力封锁。俄空天军在整个战役期间共实施1286架次战斗起降,投放各类炸弹3750枚。
乌军虽在战前部署相当规模的装备,包括240辆坦克和装甲车、340门各类火炮,但在持续的消耗战中逐渐失去抵抗能力。在第127天后,由于西方国家延迟提供弹药补给,乌军的日均炮击次数骤降至俄军的1/6。装甲部队也因缺乏备件维护,战斗力持续下降。俄国防部发布的战报显示,乌军在此战中损失坦克147辆、装甲车93辆,各类火炮268门。
在最后三周的巷战中,乌军有超过8000人伤亡。“亚速营”和“克拉马托尔斯克旅”等部队,伤亡率高达75%。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官的损失,使得乌军在战役后期的战斗组织能力下降。
随着捷尔任斯克的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防线出现长达13公里的缺口。俄军趁势向纵深推进,相继占领托列茨克城市群的11个重要居民点。这打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的战略通道,也动摇乌军的防御意志。失去捷尔任斯克后,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整体防御体系将面临重构。
这场持续近半年的战役,改变顿涅茨克地区的军事态势,也凸显出火力优势、电子战能力和后勤保障的作用。随着俄军在该地区站稳脚跟,乌克兰东部战线将面临新的考验。捷尔任斯克战役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将促使双方对各自的战术策略和装备体系进行反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