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延迟满足障碍,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被动攻击模式背后的心理动力学。

被动攻击通常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敌意或不满,而不是直接面对问题。被动攻击的表现包括迟到、早退、拖延、消失、低效率和闷闷不乐。被动攻击的形式当然不只有这些,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被动攻击举几个例子。在成因方面,可能需要考虑童年经历,比如严厉的父母导致孩子无法直接表达愤怒,转而用被动的方式。还有可能涉及对权威的恐惧,或者在关系中害怕被抛弃,从而压抑攻击性。本质可能是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等,用来处理内在冲突。再比如员工不敢跟老板表达不满,就会故意迟到、早退、消极抵抗和低效率的工作,甚至是故意忘记重要安排。



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被动攻击,比如回避冲突而不是面对冲突,出现冲突时故意沉默对待等等。在心理动力方面,涉及到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也就是依赖与自主的冲突。一方面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另一方面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破坏依赖关系。被动攻击者可能在无意识中通过这种行为维持关系,同时释放内心的敌意和不满。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更害怕破坏关系而不是更害怕失去自我。他的做法就是,优先维持关系的存在,哪怕是一种病态的存在。在这段关系之中,再来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攻击。比如在一段婚姻中,两个人互相对对方感到不满,处处跟对方作对,但是彼此却都不能下决心离开对方。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将对方的情绪卷入自己的世界里,是他们维系关系的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