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1982年,候家迎来期盼已久的孙子,候铁成的儿子候天望。候铁成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地抱着这个白白胖胖的“金孙”爱不释手。候铁成的妻子也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一门心思地扑在孩子身上。
然而,对于候铁成来说,儿子的出生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改变。下了班,他也很少直接回家,而是径直奔向单位附近的棋牌室。
候铁成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两口心疼孙子,也心疼儿媳妇。几次三番地劝说儿子,让他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帮妻子分担一些家务。
“铁成啊,孩子还小,离不开爸爸。你也该多抱抱他,跟他玩玩。”
可候铁成总是敷衍了事。
“知道了,知道了。”他嘴上答应着,行动上却丝毫没有改变。他认为,自己在外挣钱养家,已经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至于照顾孩子,那是女人的事情。
他给孩子买了许多玩具,也舍得在吃穿用度上花钱,在他看来,这就是对儿子最好的爱。至于陪伴,那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1985年,经营部里迎来一次小小的改革,候铁成看到升迁的机会,铆足劲儿地想往上爬。每天早出晚归,应酬不断,家里的事情更是抛诸脑后。
候铁成的妻子对此颇有怨言。她觉得丈夫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个家了。每天晚上,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心里说不出的委屈。争吵成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的常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他们总是能吵得不可开交。
“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忙忙忙!这个家你还管不管了?”候铁成的妻子常常这样质问他。
“我忙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要不是我努力工作,你和儿子吃什么喝什么?”候铁成也不甘示弱地反驳。
1987年,这段婚姻终于走到尽头。两人协议离婚,儿子归候铁成抚养。考虑到候铁成家境相对优越,且有稳定的工作,法院也支持他的诉求。
然而,候铁成离婚后,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于是,照顾孩子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候铁成的父母身上。老两口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孙子,他们还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
然而离婚后的两年内,候铁成的父母相继去世。先是老父亲突发心梗,撒手人寰;紧接着,老母亲也因为悲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也离开人世。候铁成一下子失去两位至亲,悲痛之余,也感到手足无措。
祖父母去世后,候天望不得不搬回父亲家。候铁成依然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很少和儿子交流。他只是偶尔会给儿子一些生活费,就当是尽了做父亲的责任。
年幼的候天望一下子失去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他尝试着自己做饭,最开始,他只会煮泡面。时间久了,他也能勉强炒一些简单的菜,但味道实在不敢恭维。他也开始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候铁成很少过问儿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很少关心儿子的生活起居。他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缺席儿子的成长。儿子也渐渐习惯这种缺乏关爱的生活,变得沉默寡言。
冬天时,候天望身上穿的还是几年前的旧棉袄,已经洗得发白,也有些地方开了线。邻居王阿姨看到他可怜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找出几件自己孩子小时候穿的旧衣服,洗干净后送给他。
“孩子,天冷了,多穿点。”王阿姨慈祥地说道。
候天望接过衣服,默默地说声“谢谢”。他把王阿姨送的旧衣服小心翼翼地叠好,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这些帮助过他的人。
1994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候铁成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双双下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一合计,决定前往河南,投身商海。他们变卖家里的部分家当,在河南的小商品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做起服装生意。
这时,候天望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候铁成夫妇并没有带他一起去河南,而是选择让他在市里继续读书。候铁成为候天望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出租房,每月给他200元。这200元,其中100元要用来交房租,剩下的100元,就是儿子一个月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