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孩子真是让家长头疼啊!特别艰难和煎熬激发潜能和学习兴趣的过程。

这几个月我都在经历让我家懒孩子努力和上进的一步步推动之中,时而觉得信心百倍,时而觉得垂头丧气,时而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让懒孩子勤奋,想让嘴上说努力但行动很诚实的孩子,能奋发图强,是真的艰难。

试了很多次说教,讲道理,责备和摆事实,除了换来孩子一句:明天我一定好好学习。行动上每天都是涛声依旧。

气有时真不打一处来!眼见嘴上说要努力的孩子,却还是懒散成性,又生气又沮丧又觉得孩子吃不了学习的苦,真让人无可奈何啊。



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要关注努力,而不过关注结果。

可是即便不看结果,努力也很骨感,要用很多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到孩子的些许努力。

有些意难平,有点看不下去。当孩子不把努力具体化,既没有过程,也没有结果时,止不住的心慌和忐忑,焦虑也油然而生。

后退一步,不断提醒自己:

不要焦虑,焦虑不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要抗拒焦虑,承认自己很着急和焦虑,也是另一种接纳。期待孩子超越自我,而非战胜他人。

不断的用反向策略来暗示自己,来看到孩子做得好的一点,来支撑自己继续对孩子充满信心。

后退和反向策略还是有用的。通过自我暗示和积极的力量,努力转念和转换看孩子的视角:

孩子写了一张物理卷子,相比之前一字不写埋头刷手机,进步了很多;

孩子写了几道数学题,温习了之前不会的知识点,学得不多但好歹学了;

孩子对学习态度比之前进步了,虽然还不够踏实,但好歹能沉进去了。

这么一想的时候,孩子貌似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可救药。反之,要是盯着孩子的计划和目标,一天要学够5个小时,一天要写N张卷子相比,那真是掉冰窟窿里了。

只剩下了悲伤、失望和愤怒了。

孩子还是那个懒孩子,但家长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改变了,看到更多的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忽略了孩子说到没做到的地方。

就像昨天孩子跟我说,快开学了有点睡不着,是对快开学了没时间玩,又要受学校约束,学习太累的怅然若失。

而我同样也睡不太着,而我则是对快开学了,孩子还有那么多漏洞没有补上来而忧愁。

孩子和我的担忧同质不同性,但作为家长,我只能尊重,只能释放掉自己的焦虑与担忧,保持与孩子步调一致。

这也是反向策略的一种调整方式,因为深知:

即便我有着高期待,即便我对孩子有高目标,付诸行动的是他不是我,并不是我所有的期待孩子都能落地到日常。

有一个事实是:

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去做。按孩子自己的要求,他可能会努力一点,如果按父母的要求,连努力一点都不复存在。

孩子跟我说过一句话:

学习沉浸的时候,写题也很有意思,但学习给不了我即时的满足感,反馈时间也太漫长了。不如在游戏中让我能得到及时的快乐和满足以及成就感。

这句话完全是孩子的心声,也是大实话。



我也在觉察着孩子写题多,能学习时间较久的时候,能促使他学习的动力,从来不是家长的催促,而是他对自我的追求,向上的动力以及对于自己的期待,还有来自父母以及外部的认可。

家长只关注具体和狭隘的结果,比如分数和排名和奖项时,就投射给孩子了好胜心、完美主义和脆弱。

反向策略就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心态以及孩子对学习的看法,跟孩子分享成功的意义和对成功的定义。

世俗的成功是与个人价值以及高度具体以及宏大的结果关联在一起的,是一个好成绩,是一个好大学,是一份好工作以及一个好前途。



孩子保护自己不被压力压塌的一个本能反应就是懒惰,没有完全懒的孩子,在不危害孩子利益以及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上,孩子并不懒。

只是对于不确定,没有意思或者困难痛苦的事情,才会变懒。

孩子对懒也是双标的,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学习和玩的双标态度,父母的态度与期待都会影响孩子的信心以及进取心。

父母把对孩子的期待的外在压力转换为激发孩子对自我的信心,用反向策略来持续正向反馈和肯定,才是点燃孩子进取的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