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临近尾声,晚上十点,收拾完儿子铺了一桌子的学习资料,刚打开手机想喘口气,却刷到一个“四线妈妈把娃送进复旦”的案例,看完有些窒息,有些无力。
说一个四线城市的家长,凭自身努力打拼,从农村迁居城市。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前程,家长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拼命砸钱报班、买学区房、跪舔老师,硬是把孩子送进了复旦。我边看边冒冷汗——
“给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孩子一个月的培训费都抵过一个月房贷!”
“读小学的时候换学区房,读初中的时候换学区房,换房子像换家电一样简单。”
“从教育局到学校领导,分别托关系给老师打招呼,教育界的半边天都是老熟人吗?”
“兼顾工作与家庭之外,每天还要花几个小时帮老师解决各种问题,从班级孩子打架到家长之间不和,甚至是老师工作生活上的问题,都主动替老师排忧解难……可我,连下班连做饭时间都没有!”
小学六年如是操作,初中三年如是操作。孩子读高中了,遭遇青春期叛逆早恋,孩子成绩一落千丈。在身怀二胎的情况下,这位家长依然积极解决各种问题,找老师,找校长,请孩子同学朋友吃饭,请女方吃饭,一对一补课……各种手段轮番使上,终于把孩子拉回正常学习轨道,最后考上985复旦大学。
看完案例,瞬间感觉窒息。作为一个初中生家长,我跪服!
佩服这位家长坚强的意志,也佩服这位家长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
不得不说,这个案例真实反映了中国式教育竞争中一个典型家庭的奋斗历程,不屈不挠,努力拼搏。
这个案例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要培养一个985的孩子,有多么地不容易!
随着孩子年级升高,当我越来越关注升学问题,我越发觉得: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它更像是一早就打响的战争。
01
学区房,是第一道“硬门槛”
好学区,好学校,好成绩。这个公认的事实,有多少普通家庭望之不及。
譬如我自己。婚房买得早,因为年轻,因为不懂,也因为实力不够,买房的时候没有考虑学区问题,等孩子上了学,学区房的问题渐渐浮上水面。
想过换房,可终被种种现实问题制约,最后在犹豫中不知不觉妥协,心想着:学习终归是孩子自己的学习,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亮。
小升初毕业考成绩证明:好学校孩子考出来的成绩,就是遥遥领先。
孩子也曾有一个被青睐的机会,可计划比不上变化,最终卡在“学区房”的硬杠下,无缘优质初中。
案例中的这位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小学、好初中,几次换房、托关系、打招呼,不仅是对财力的考验,更是对人脉的考验。
家长若口袋不充盈,根本无法给予孩子第一关的基础保障。
02
课外班,成为一场“军备竞赛”
我一个在市中心学校做小学班主任的闺蜜告诉我:学校教育,就是“扫盲”班。
我儿子的小学班主任对我说: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学校老师教出来的,一定是家长花精力培养出来的。
我儿子初中的学科老师说:我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中等孩子的求知水平,程度差的孩子吃不消,程度好的孩子吃不饱。想要培优,家长和孩子需要课外花功夫。
于是乎,课外班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路花血本,孩子年级越高,培训单价越高,有时候甚至是需要托关系花高价找好老师。
一年下来,孩子的培训费,动辄几万,多的甚至十几二十万。
送孩子上培训班,不仅考验家长的财力,还要考验家长的精力。家长周末比上班更忙,一天来来回回接送孩子,中间还得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
我听到过最夸张的一个身边案例是:家长为了有效接送孩子上培训班,专程租了一辆房车,只为孩子省出写作业的时间。
想想就恐怖,没有家长做强有力的支撑,该怎么保障孩子高效胜出?
03
需要家长的“全程陪跑”
不得不说, 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家长各种各样的付出。
生活上、学习上、心理方面、社交方面……家长事无巨细关照、关心,提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安安心心在学习上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
讲真,没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案例中这位母亲的事无巨细,但实际上,生活中一定还有其他家长正在这样那样地“全程陪跑”着。
我们没看见,不代表没有;我们做不到,也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也因此,大多数的孩子注定平凡,能考上985的孩子,注定寥寥无几。
我们感慨,我们不可置信,其实,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只能做普通的家长,我们的孩子,也终将是个普通的孩子。
你也许会说:生活中,也有完全凭自己能力考上985的孩子啊,他们家境一般,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
但,这仅仅只是个例。放到全国去观望,也只是个例!
试问:谁有这样的幸运?
04
具备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考验”
不计成本培养孩子上985,同时还考验着家长强大的承受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有效的处理措施。
家长不仅要灵活应对政策变化,更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兜住孩子的情绪,同时还要解决各种问题。
譬如案例中的这位家长,当孩子早恋成绩一落千丈时,拖着二胎身孕,她积极奔走,最终拉回儿子,送他考上了复旦 。
案例中的家长是幸运的,她的孩子只走了一段弯路,但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高强度学习中精神崩溃,前功尽弃。
谁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
但无论是哪个砸下来,都需要家长具备强大的承受能力,冲在前面,顶在前面。
05
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别人的剧本里
成功的案例总有成功的道理,但我只想对所有普通父母说句掏心窝的话: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别人的剧本里。
普通家庭的孩子冲进这条赛道想要破局,没法拼钱,唯有拼脑子。
①死磕“性价比之王”:课堂+作业
初中知识70%靠课堂消化,30%靠课后钻研。这就要求孩子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把上新课当作复习课,把课后复习当作总结提炼,再花时间精力举一反三攻克难题。
②把错题本变成“外挂”
学习是不断纠错并巩固的过程,三刷错题,适用每一门功课。不必跟风买智能错题打印机花冤枉钱,“活页本+便利贴”才是yyds!
- 红色贴:完全不会的题(周末重点攻)
- 黄色贴:粗心错的题(考前必看)
- 绿色贴:好题模板(比如语文阅读套路)
孩子自己学会分类整理,通过一道错题,搞懂一类题,效果赛过上一节培训班。
③薅尽免费资源羊毛
蹭重点校网课:加入本地家长群,热心家长会分享教育资源,也可以互换各校月考卷,重点学校的试卷题型更接近中考。
蹭图书馆学习氛围:有事没事带孩子去图书馆自习,学习氛围比家里强10倍。
把B站当网校用:有太多的教育大神在上面开课,甄选适合孩子的网课,培训效果甚至会超过线下补课老师。
舍得在孩子身上花精力:最贵的投入,其实是“不花钱”的,照顾孩子的起居也好,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也好,做好孩子的学习助手也好,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照顾。孩子能安安心心学习,抵过花重金送培训班。
写在最后:教育的终点不是985
这个春节假期,带儿子去浙大遛了一天,他租了个自行车满校园逛,整整骑了四个多小时都不觉得累。如果不是归程催促,儿子甚至还想继续探索浙大的角角落落。
我问他:“浙江大学还行吗?”
儿子回答:“挺好的。”
我打趣他:“有信心以后考到这里来学习?”
儿子神采飞扬:“好的呀,我努力一把,试试看。”
虽然我知道,未来他要考上浙大,犹如买彩票中奖一样难,但我依然欣喜孩子把浙大当作一个梦想。即便最终他没能上岸,但努力过,奋斗过,就值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把教育当成登山比赛,却常常忘了:
能登顶的终究是少数人/半山腰的风景也很美/很多人根本不想爬山
给孩子最好的托举,不是把他推上悬崖,而是让他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就像儿子站在浙大门口说的那样:“挺好的,我努力一把,试试看。”
不把985当作终点,只当作前行路上的一个目标而已:努力试试呗,行就上, 不行也没关系。
这就够了,不是吗?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