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红花
专门学校春节不放假,矫治教育的孩子们怎么过年?带着好奇,记者赶到全德学校,一进校门就差点撞上提着床垫的孩子们。原来,他们正在帮忙“搬家”。
“宿舍不够住,帮忙‘搬家’的孩子都加分。”看出记者的疑问,重庆市铜梁区检察院“莎姐”检察官戴静解答道。“刚做了4个入学听证,咱们的‘临时孩子’有56个了。”入校的孩子矫治期不过数月,戴静总是习惯性地叫他们“临时孩子”。
孩子们在忙活,戴静也拎着大包小包。“临时孩子”每矫治一天加3分,努力学习、参加劳动还有加分。依托铜梁区检察院驻校“莎姐”工作站,检校联手帮“临时孩子”开展个性化跟踪帮教,并共同评估矫治成效。修满学分的孩子通过综合评估后,还能提前离校。这样一来,如何加分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念想。
参加劳动的还有刚被宣读不起诉决定的小于(化名)。半年前,小于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铜梁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被送入全德学校。短短几个月,经过学校的行为训练、课程学习、“莎姐”的跟踪帮教和心理辅导,小于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直到春节,小于的矫治期还有三个月。
“修满学分才有希望早日离校,可我还差好些分。今年春节要在学校里过……”当初听到小于的这段话时,戴静心头一颤。“临时孩子”大多缺乏父母关爱、教导,才会误入歧途。如何帮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戴静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给他们一个特别的新年礼物。
“今天给大家来个法治课的‘期末考’,积极抢答、表现突出的同学有加分。”戴静话音刚落,本来坐得笔直的孩子们跃跃欲试,几乎要变身“蹿天猴”。
全德学校副校长刘继开悄声对记者说:“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就是加分。好好学习的有加分,参加劳动的有加分。我们和检察官还打算搞点职业技能比赛,为他们回归社会持续‘加分’。”
“哪些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台上话音未落,台下的小于唰地一下把手举得笔直。但站起身后,小于却显得有些紧张:“酒吧、网吧、KTV……还有……”在身边同学的“支招”下,小于终于补齐了剩下的答案:“还有剧本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也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
“我还要好好学法,争取早日离校,回家陪陪父母。”“期末考”结束后,小于鼓足勇气对戴静说。
“还要学一门技术,会做点‘活路’,才好回归社会,回馈父母。”耐心嘱咐完,戴静终于把那朵象征加分的小红花交到小于手里。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作者:陈伦双 沈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