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一辈子操心儿女的事情。

殊不知,儿女结婚之后,就不是“一家人”了。

老人的家,是所有儿女的大家庭;儿女的家,是他们自己的小家庭,不能混为一谈。

因此,平时聊天的时候,老人别太把儿女的家事当一回事,千万不要张口就来。

以下几句话,宁愿烂在肚子里,老人也别对儿媳、女婿说,避免惹祸。



01

儿女私下给老人的钱,可以用,不可以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不会很顺溜。儿女结婚之后,要给父母钱,陪伴父母,还得问一问儿媳、女婿的意见,起码应该商议一番。

有的儿媳、女婿,很是霸道,对自己的父母很友善,对爱人的父母就态度不一样了,真的是两面派。

儿女遇到了不讲理的爱人,也不能说服,那就可能选择私下处理“孝道”问题。

儿女瞒着爱人,给父母一笔钱,或者给父母买了很重要的东西。这都是可能的。并且,儿女给钱之前,多半和爱人没有商议,或者商议了,没有达成一致。

就是平时过节,大家都会带着礼物来上门。但是儿女认为,这点礼物不够,偷偷给父母一个小红包。

老人收到儿女私下给的钱财,能够用,但不要说出去了。也要体谅儿女的难处,他们的小家庭,也有难念的经。

02

亲家之间的小矛盾,可以有,不可以说。

儿女结婚了,亲家之间的互动,也就有了。

善意婚姻大事,给彩礼,平时过节聚会,遇到麻烦事情,互相照应一句。

在带娃方面,亲家也是要商议的。

彼此见面多 了,聊天多了,矛盾也就来了。人与人的三观,肯定是不同的,并且多少有一些旧账,忍不住要牵扯。

有一种道理,叫“一代管一代,一码归一码”。千万不要把老人们的矛盾,捆绑在下一代的身上。

老人应该学会忍耐和退让,在亲家关系上,处理不好,那就保持沉默。在儿女、女婿儿媳面前,就说“都好、是我的不对”之类的话,稍微糊弄一下,糊涂一点,就过了。

要懂得,你的亲家,就是儿媳女婿的父母,在关键时候,儿媳女婿会向着父母,而不是“你”。分得清血缘和姻缘,这是老人必须有的认知。



03

建议儿女离婚的话,可以想,不可以说。

老人在家,或者从亲戚朋友的口里,都会听到“儿女感情不和、闹离婚”之类的话题。

尤其是一些正在闹离婚的儿女,肯定是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

父母很容易有护短的行为,站在儿女的一方。殊不知,这就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分析一下,是儿女做错了,还是儿媳女婿错了。比方说,儿子有暴力行为,你还护短,显然是不分青红皂白,是很羞耻的行为。

老祖宗告诉我们:“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遇到儿女和爱人争吵,应该劝他们和气。若是儿子有暴力行为,要谴责,并且保护儿媳;女儿不讲理,好吃懒做,要批评。

至于要不要离婚,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儿女、儿媳和女婿,老人不要决策。

谁家的锅底都有灰尘,后来习惯了,日子同样过。儿女和爱人争吵,多半是在磨合。过了几年,娃也长大了,磨合就够了。谁的婚姻,都是这样挺过来的。

千万别数落儿媳女婿,强求他们离婚。这会让老人素质低劣,还可能让儿女后半生不好过。

04

对儿媳、女婿的人生决定,可以建议,不可以常说。

在《虎爸猫妈》里,有这样的剧情。

儿媳毕胜男准备辞职,做全职太太。

婆婆孙雅娴马上站出来反对,认为她可以把孙女带好,根本不要儿媳操心。

婆婆的一番话,让毕胜男很生气。再说了,这儿子也同意了,凭什么儿子的母亲就不同意?

这日子,到底是儿子和儿媳一起过,长一些。

老人对儿媳女婿的决策,是有建议,但是不要强求。不要动不动就反对,给脸色。

万一老人的反对,导致儿媳女婿错过了重大机遇,这就遗憾了,造成了人生的困扰。

要这样想,当儿媳女婿决定干嘛的时候,其实已经深思熟虑了,夫妻商议好了,只是在大家面前,宣布一下。老人没有必要,跳出来,如一根刺一样。



05

对儿媳、女婿带孩子的方法,可以不认同,不可以强求。

老人出生在上世纪,并且当年家家户户都穷,带娃的方法,很老套,也会用很多的粗粮来喂养娃。

现在的娃,出生在富贵家庭,什么都可以满足。

不同时代的娃,用不同的带娃方式,不能完全一样。

比方说,现在的年轻人,带娃出门,用尿不湿。老一辈的人,用旧衣服做的尿片。

还比方说,现在给娃的,基本上是新衣服,老一辈的人很节俭,到亲戚朋友家收罗旧衣服。

几代人有冲突的时候,应该以儿媳女婿的决定为准。毕竟,娃是儿媳女婿的,不是老人的孩子。

老人带娃的时候,遇到什么事情,照办就好了,别自作聪明。

06

有句话说得好:“以口诛口,唇亡齿寒。”

从大家庭来说,老人和儿媳女婿闹翻了,就是把家庭撕裂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一家人,谁和谁都是相辅相成的,又存在“相爱相杀”。处理好关系,其根本就是处理好言语,管好自己的嘴。

少说多听,多做;适当建议,不做决定;多批评教育儿女,少教育儿媳女婿;保持适当的距离,学会放手儿女,都是不错的做法。

老人若想儿女过得好,那就多让儿媳女婿好,学会胳膊往外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