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陈楼镇有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叫省城。由于史料失缺,它的本来面目被蒙上一层面纱。要想揭开它的本来面目,还得从金代说起。金代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分治的朝代,广大汉族人民,不服从女真的统治,天下动荡不安。金国末年,朝廷命侯挚行省东平(金元政体,东平即管理今山东的政体),由于动乱,行省在东平—邳州游移。
金贞祐二年(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山东、河北等地爆发大规模红袄军农民起义,金兴定元年(1217年)山东红袄军起义军波及邳州(金国山东西路邳州刺史州领辖下邳县、宿迁县、兰陵县三县),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金国朝廷令蒙古纲、燕宁驻守金国东京东平府,镇压山东忠义军、红袄军等农民起义军。山东宣抚副使燕宁战死,原来受燕宁招安的胡七、胡八起义军复叛。加之蒙古军进攻东平府,金军屡战屡败,蒙古纲势孤,奏请山东行省内迁。金宣宗及枢密院采纳翰林待制抹捻阿虎德建议,五月,准许蒙古纲“山东行省内迁,率所部女真军、契丹军、汉军五千人,行省邳州”。“于是,蒙古纲改山东路统军使兼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自此山东事势去矣”。于是行省邳州建立了,山东行省治所由东平行省移至邳州,省城说法原因正是来源于此。
蒙古纲“改兼静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在邳州“另筑邳州省城”。“行省”是什么?金国后期全国共设立34个“行省”,由此开创行省制度,主要是用来抵抗外来(蒙元、西夏)侵略、讨伐南宋、镇压农民起义、控制地方形势的军事性较强的军政合一性的行省。邳州行省是规模较大、职能较强的行省,邳州行省经略(筹划治理)山东东路治所益都府(今山东青州市)辖益都府、济南府二府及潍州、滨州、沂州、密州、海州、莒州、棣州、淄州、莱州、登州、 宁海州11个州,共53个县。山东西路治所东平府(治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县)。辖东平府一府及济州、徐州、邳州、滕州、博州、兖州、泰安州、德州、曹州9个州, 共43个县。邳州行省治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计20个州96个县,邳州行省管辖区域够大的了。但只有虚名,大部分地区为农民起义军所占领。
陈楼镇省城村居民介绍:行政村北边城后自然村、东边前余自然村等。古代土城连绵二三里,城基依稀可见。城门人民公社成立时,被用作舞台大演大唱。古城中是庙宇文革中被破坏、衙门七十年代水利工程中发现,出土大砖都被周围老百姓拿去盖猪圈、鸡窝等。《邳州志》史料记载:古城又称余行省城,方形,座北朝南,大门向阳。占地约一百四十余顷。另据民国年间窦鸿年的《邳志补》云:“省城在受贤乡”。清初,顾祖禹的《方舆纪要》载:“余行镇在州北七十里,谓旧城,其地有余
行省城”。笔者认为:“行省”是“行省邳州”的建制,“城”为为建制军政机关所在地。元末明初,战事频繁。行省设置时间又很短,只有两年多一点,老百姓还没有搞清楚,行省是什么。而“行省”城边恰有个余村(前余),所以“行省邳州既被省略了邳州,又被贯上“余”,成了“余行省”城了。余行(行xing又变成行hang)与杭州的古名“余杭”谐音。于是余行“省”的省城“余行省城”就产生了。顾祖禹的《方舆纪要》就可以这样解读:余行在邳州(下邳)北七十里,是行省“邳州”的“旧城”。有一个地方叫“余行“的省城。
《方舆纪要》、《邳志补》又称:“余行省城”为元末山东省平章、沂州将王信所筑。查《元史》其实,王信所筑的是郯城,当年冬,王信为了阻挡驻扎在邳州的徐达大军,废弃郯城故城,筑新城。当时隆冬没法采集石头,抢老百姓碌碡做基础,屯土而成,故郯城又叫碌碡城。(王信在鲁南苏北另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