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始于魏晋时代的下邳古城曾经南下北上,并且屡经战火和洪水,但仍顽强的存在近一千五百。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郯城大地震,下邳城倾刻墙倒屋塌,地势下沉。七月十二日黄河在北岸花山口裂缝处直冲而下,冲出一个“拐山潭”,邳州黄河北一片泽国,古城从此彻底消失。

人们一直把下邳沉没归咎于郯城地震,更有归咎于黄河决口。是否还要其他人为的因素。

其实早在南宋初年就留下下邳沉没的伏笔。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让杜充去守东京(今开封市),这个后来叛将,扒开黄河大堤企图阻遏金兵,使黄淮等地区一片泽国,给豫东、苏北、皖北、鲁南人民带来无穷的水患。也为黄河南徙带来了后患。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改道南徙正式形成。咆哮的黄河水,利用汴河河道进入泗水,利用泗水河道进入淮河入海。最后入海口也被积淤,黄河水通过泗水河道向南在扬州的瓜洲古渡口进入长江入海。长江黄河在瓜洲握手,融为一体。

本来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后,隋代运河已经逐步东移。黄河南徙后,运河河道被黄河带来泥沙积於殆尽。宋金“绍兴议和”以后。河道运输重新开展,以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明朝建立不久又迁都北京,大运河漕运等物资运输更显得重要。自吴国挖掘运河以来,流经下邳泗水被用作运输通过微山湖进入荷水,黄河改道夺取泗水河道后,因运河积淤原来宋元时代运河断行。运河只好“借黄行运”。这一带运水、泗水、黄水三水同漕。徐州不远原来泗水中的“吕梁洪”,本来就是泗水中的险段。黄河水的加入,更加剧吕梁洪的险峻,给主要的运输通道,特别是国税皇粮的漕运带来了很大的险情。

明永乐年间,因吕梁洪飞流湍急,航道艰难,明成祖永乐皇帝听从平江伯、漕运总兵陈暄意见:开凿吕梁洪。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始疏凿吕梁洪起,到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吕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陈洪范疏凿吕梁洪结束,130年间历任吕梁洪主事干着同样的事情,凿石通洪,确保漕运畅通。漕运安全保证了,但是原来水流湍急,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被冲刷而下。现在水流平稳了,泥沙大量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这一带黄河变成高出平原的天河。每年徐州、邳州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清淤河道、加固堤岸。以至于“扒黄河”在这一带成为“出苦力”、“罚劳役”的代名词。据有的资料统计,仅仅276年的明朝,就有193年出动民工,清淤黄河(运河)泥沙,加固堤岸。尽管做了很大努力,最终康熙七年导致邳州旧城(下邳)城池沉入水底。这座存在2310,屹今资料表明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池成为了历史。

1128杜充决黄河淹金兵,使本来就险情四伏黄河南岸岌岌可危,导致了1194黄河南徙。不仅给当时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断决口黄河带来黄土高原的泥沙更给豫东南、皖北、苏北无尽的灾难。本来《尚书.禹贡》记载这地方徐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豫州“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田是第四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二等)。使华夏最肥沃土壤变为沙碱地,大面积盐碱荒地甚至成为不毛之地。最严重的是泥沙淤塞了中国南北运输只能走水路的唯一大运河。南北运输只好“借黄行运”。而徐州东南吕梁洪又给漕运事业带来极大风险。130年繁重的开凿虽然使解决了运输风险,又使泥沙沉积,河底高出平原、高过屋脊。就这样在人们于水害斗争中,有意无意加重了灾害。人为的水害借地震的助天灾,彻底埋葬了下邳(邳州)古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