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以导致北宋覆亡的亡国之君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谁能想到,他在即位之初,曾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本可成为北宋中兴有为之君的宋徽宗,为何会迅速沦为亡国之君?这背后有什么玄机?是什么导致他从有为明君到亡国之君的堕落?


徽宗皇帝赵佶(剧照)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十月十日,据传,他的父亲神宗恰好在秘书省观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时,后宫来报,说是生了个孩儿,这个孩儿就是赵佶。很显然,这是后人对宋徽宗与李煜两位亡国之君的人为附会,两人皆是千古罕见的杰出才子,却又是结局凄惨的亡国之君。

赵佶才一岁,就被其父神宗封为镇宁军节度使、宁国公。他的哥哥哲宗即位,赵佶晋封为遂宁郡王。公元1096年,改封端王。两年后,加封为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这是生来的富贵命,妥妥的天潢贵胄。从赵佶做藩王开始,就表现出与众多纵情于声色犬马的兄弟们的颇多不同。

赵佶喜欢的是图书、丹青、射御,在京城,他颇有声誉。赵佶的哥哥哲宗皇帝第一位皇后是孟皇后,生了女儿,没有儿子。与哲宗不和,几年后就被废了;第二位皇后是刘皇后,艳绝后宫,多才多艺,深受哲宗宠爱。刘皇后生了一子二女,但儿子才三个月就夭折,此后再没生儿子。

哲宗皇帝当时心想,自己还年轻,不愁没有儿子。谁料,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25岁的哲宗赵煦突然驾崩。谁来继承这天子之位?由于哲宗无子,嗣君只能从他的兄弟中挑选了。神宗共有14个儿子,哲宗驾崩后,只剩下神宗的五个儿子: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子。

这五人都贪恋帝位,因为谁都知道,当上皇帝就到了人间富贵的极致,这其中,最活跃的当属神宗的第11子赵佶。因赵佶生母陈皇后与哲宗生母朱皇后都是开封人的缘故,哲宗在诸多兄弟中,与赵佶的关系最好。

赵佶身为端王时,某日,府中突然来了两只鹤鸟,被视为祥瑞。朝中大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赵佶也非常开心。但他的管家杨震把这些人赶走,说大家看错了,那不过是鹳鸟。不久,端王府寝阁突然长出灵芝,大臣们又纷纷赶来祝贺。杨震命人把灵芝铲掉,说不是灵芝是菌而已。

赵佶对杨震这两次的表现非常不满,直到后来才醒悟过来,这是杨震忠心护主,害怕会因此引起哲宗皇帝对他的猜忌。明白了杨震的良苦用心之后,他对杨震更加信任倚重。这两次祥瑞,更加激发了赵佶对帝位的觊觎之心,但又害怕遭到猜忌,为此整日坐卧不安、六神无主。

在这种煎熬之中,赵佶命人前去卜一卦查看福祸凶吉。卜了几卦都不得要领,最后是一个叫陈彦的看破天机,说端王命里注定该当天子,要他自爱。一年后,赵佶果然如愿以偿,登上帝位。陈彦此后官运亨通,从占卜之人,官至节度使,成为一方炙手可热的权贵。

但赵佶登上帝位,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他深知,必须要得到朝中权势之人的欢心,而此人,正是神宗正宫向皇后。神宗与向皇后情深意笃,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向皇后与神宗生母高太后决定立赵煦为帝,这就是哲宗皇帝。

在满朝文武大臣看来,向皇后是一位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的贤淑皇后。哲宗皇帝病重时,军国大权都握在向太后手里,她一言九鼎。赵佶知道,要想问鼎帝位,必须要得到向太后的青睐,否则,一切都免谈。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逢迎向太后,以讨她欢心。


哲宗皇帝剧照

赵佶先从向太后身边的侍从开始入手,想尽办法笼络他们,让他们在向太后面前说自己的好话。这招立竿见影,向太后听多了赵佶的好话,也慢慢认为赵佶就是仁义孝悌、风流蕴藉之人,比其他藩王都更有才干,不同凡响,于是,对赵佶越来越有好感,越来越钟爱。

公元1100年正月十一日夜间,向太后与哲宗生母朱太妃来看望奄奄一息的哲宗皇帝。朱太妃哭得伤心,却听不到儿子说一个字了。向太后告诉她,皇帝让她迎立端王。朱太妃从未听儿子说过此话,但向太后位高权重,她岂能争辩?

于是,哲宗一咽气,向太后就召集大臣商议该由谁来继承帝位。宰相章惇先是推荐神宗第十三子简王,被向太后否了;章惇又推荐神宗第九子申王,向太后说,堂堂天子岂能眇了一目?原来,申王自幼患病瞎了一只眼睛。最终向太后拍板,由端王赵佶继承大统。

众人一言不发,章惇急了,大声反驳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这时,向来与章惇不和的知枢密院事曾布大声呵斥章惇,他认为太后的圣谕极当,并无不妥之处,想必朝野之中皆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请太后定夺,不必理会章惇的胡言乱语。

曾布的话一出口,大臣蔡卞、许将也跟着附和。章惇孤掌难鸣,只得长吁短叹地退至一旁。大事就这么定了,由端王赵佶继承大统。赵佶在府里七上八下地等待消息,听到传唤端王的声音,他就知道,大事已成,马上满面春风,在众人簇拥下进了宫即位,这就是徽宗皇帝,时年19岁。

宋徽宗极为聪慧,他深知自己并没有治国经验,又是以庶子即位,担心有人不服,于是,他一再恳请向太后垂帘听政。55岁的向太后经不住宋徽宗再三恳求,只得应允。但半年后,她就把权柄交还给宋徽宗了。第二年正月,向太后寿终正寝。

向太后一死,宋徽宗没人可以依傍,必须自己挑起这副重担。这时的宋徽宗可谓雄心万丈,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把这个已经江河日下的帝国改造成太平盛世。宋徽宗接手的北宋王朝,其实已是千疮百孔,稍有不慎,就可能有灭顶之灾。

宋徽宗一即位,就大刀阔斧,整理朝纲。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断任命大名府知府韩忠彦为吏部尚书,真定府知府李清臣为礼部尚书,右正言黄履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这三人都是公正直言之士,他们获得提拔的消息传遍朝野,朝野一致称颂他的圣德。

但也有个给事中刘拯上疏反对,他认为韩忠彦是驸马都尉韩嘉彦之兄,提拔韩忠彦有优待外戚之嫌。宋徽宗不同意他的看法,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认为韩忠彦之父韩琦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功勋卓著,韩忠彦德行醇厚,理应升迁,岂能因为驸马嘉彦之故而妨碍贤能之路?

韩忠彦上任后,也不负徽宗所望,提出了广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的四项主张,徽宗都一一采纳。三个月后,韩忠彦被徽宗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徽宗还任命了一大批正直敢言之士,其中包括不少台谏职位。


章惇剧照

中书舍人曾肇提出建议,希望徽宗允许谏官直陈己见,再择善而从,酌加旌赏。哪怕谏官言不足取,甚至狂妄荒谬,也不必怪罪,置之不理即可。徽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将他的建议送去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研究。几天后,徽宗就下诏要士庶臣僚直言指责时弊,批评朝政。

此诏书一下达,韩忠彦、曾肇等人立即上书言事,徽宗一一采纳。朝野之间都看到了徽宗如此襟怀豁达,便都纷纷上书言事。先是四川筠州推官上疏指名道姓斥责宰相章惇和御史中丞安惇为奸邪之臣。认为这样的奸邪之臣不惩处,怎能平民愤!

当初,徽宗做藩王时就知道章惇是奸邪之辈,也差点因为章惇的反对使他不能继承大统。但他也不好因为四川推官一纸奏折就对章惇下手,刚好马上又有人告发章惇对哲宗在天之灵不敬,徽宗当即将章惇贬出朝廷,并一贬再贬,最终,积怨甚多的章惇死在睦州(今浙江建德)。

不久,一直与章惇狼狈为奸的安惇也被徽宗除名,放归田里。紧接着,蔡京之弟蔡卞也因曾与章惇同恶相济,而被多人上疏弹劾,徽宗将其一贬再贬,最终安置在池州(今安徽池州贵池区)。蔡京也被人上疏揭露其罪,最终徽宗下诏,将其夺职居于杭州。

一时间,大部分宵小奸佞之臣都被逐出朝廷。奸佞之臣被驱逐出朝廷,就有了贤良之臣发挥作用的舞台。徽宗先后下旨善待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和名震朝野的大词人苏轼,包括一些此前蒙冤的大臣也都得到了徽宗的妥善安置,徽宗还举重若轻地处理了一些沉积多年的棘手公案。

徽宗即位以来的作为,充分展现了他一个年轻有为皇帝的才干,尤其是在诚心纳谏方面,甚至不比当年的唐太宗逊色,朝野上下,对他一致寄予厚望。尤其是在处理困扰神宗、哲宗两朝许久的变法、废法问题上,徽宗更是极为开明地提出“无偏无党、正直是与”的高明见解,可谓难能可贵。

为表示自己立志施政大公至正、消释朋党的决心,徽宗甚至把年号由“元符”改为“建中靖国”,以宣示他不偏不倚,建立一个安定和谐国家的志向。可惜的是,徽宗锐意进取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他那些锐意改革的志向也随即昙花一现,他的万丈雄心终究没能抵住内心的一丝欲望邪念。

曾布首先作恶,他排除异己、专横跋扈、独断朝纲,亲弟弟曾肇劝说也不听。后来,曾布自作孽,引被外贬的蔡京回朝,引狼入室,不久,曾布被蔡京算计,被一贬再贬,于公元1107年死于润州。蔡京是一个比曾布更加阴险无耻的小人,却是一个深得徽宗赏识的书法家。

当初,身为端王的赵佶就曾花钱两万买走蔡京题诗的扇子,对蔡京极有好感。蔡京回朝不久,就升为权势煊赫的第一宰相。至此,年轻的徽宗便慢慢沉迷于蔡京的魅惑之术之中,朝政几乎操控于蔡京一人之手,逆蔡京者亡,顺蔡京者昌。朝政很快就被蔡京搅得黑白颠倒、乌烟瘴气。

尤其是徽宗跟随蔡京一伙人的操控,大搞迫害元祐党人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激起人神共愤。至此,徽宗当初那种奋发有为的少年天子形象已然荡然无存。在蔡京的诱导之下,徽宗读书绘画、沉迷古器山石的兴趣爱好,便不再自我禁锢,而是完全放飞自我,沉迷其间。


北宋大奸臣蔡京

徽宗的邪恶欲望被挑起来,变得越来越奢侈无度,专门派人制造各种精美绝伦的各种器物,大兴土木,把宫殿修建得富丽堂皇,负担全部转嫁到百姓身上,百姓的死活,此时已经完全不在徽宗的考虑之中。至此,徽宗皇帝邪恶的欲望让他完成了从一个有为之君到无道昏君的巨大转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