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如果说哪一场战役最为惨烈,那一定非上甘岭战役莫属。这场战役共持续了整整43天,我军与联合国军的反复争夺阵地高达59次,期间涌现出了特工八连、黄继光、邱少云等诸多战斗英雄。
时任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后来在回顾这场战争时,曾讲到:“我有两个优秀的参谋长。一位叫何正文,另一位便是张蕴钰。”
张蕴钰将军
何正文后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更是担任了成都军区副司令的职位。那么,秦基伟军长的另一名左膀右臂张蕴钰又是何许人也?
说起这个人,还要从他一生的两个传奇经历开始讲起:上甘岭战役与领导中国核试验。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张蕴钰出生于1917年,老家在河北赞皇县武昌村。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入侵我国华北地区。20岁的张蕴钰不忍国家受辱,正式加入八路军,投入抗日战争的前线。
此后,张蕴钰从游击队队员一路干到了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下辖的七团副团长。1940年初,一小股日军在日伪军的带领下来到张蕴钰所在的防区扫荡,在张蕴钰的从容指挥下,七团直接将这100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全歼。
得知这个消息的日军简直不敢相信,于是又派出大部队以及飞机对这里开始全面扫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张蕴钰非常淡定,他利用地形优势,顽强地阻击了日军的进犯。
不仅将日军牢牢拒守在防地之外,还俘虏了几十名日军。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张蕴钰凭借着手里的机枪硬生生地打下了日军的一架飞机。这样的战绩让张蕴钰的名声一下子传遍了太行山区域。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张蕴钰被调到了二野九纵27旅参谋长。淮海战役中,二野原本已经吃掉了黄百韬兵团,士气正盛。在司令员刘伯承的带领下,二野一鼓作气围困住了老蒋的王牌部队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共计12万人,下辖国民党18军,10军,14军,85军,这些部队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因此即便黄维被围困,也并没有放弃抵抗,黄维兵团靠着绝对的火力压制,与我军一度僵持。
演讲双方相持不下,26旅的参谋长张蕴钰提出了壕沟战法,一点一点蚕食黄维兵团。壕沟战法简单来说,就是修建金字塔结构的四道壕沟,前面最短的壕沟用于突击,第二道壕沟则主要放置火炮、重机枪等中程射击武器,第三道则架设平射炮,而第四道则用于后勤医疗通讯等。
通过这样的壕沟战法,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军的损失,同时还可以步步逼近,一点一点蚕食掉黄维兵团。26旅旅长崔建功听到这个提议后,十分认同,火速传令全旅实施壕沟战法。事实也如张蕴钰所预料的那样,碍于壕沟的掩护,黄维兵团的优势火力威力大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军逐步向前推进。
后来,这种壕沟作战的方式更是被全军学习借鉴。这一作战方式对于我军攻克国民党的优势部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9年2月,第九纵队改为第15军,张蕴钰也从旅副参谋晋升到了军副参谋长,而在不久之后,张蕴钰又将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
三上五圣山 浴血上甘岭
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6万余人向我军放手的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我军依靠坑道战的战术,成功抵御住了美军900余次的进攻。
然而坑道战的提议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鉴于解放战争以来取得的胜利,我军很多领导干部建议大规模正面作战,不屑于采取坑道战的策略。
作为军长的秦基伟于是向张蕴钰寻求意见,张蕴钰深知面对美军的绝对优势,我军如果不采取坑道战的作战方式,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牺牲,因此他非常坚定地支持军长秦基伟的想法,也正是张蕴钰的支持,才让秦基伟下定了实施坑道战的决心,而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更加印证了两人的预想。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已经持续到了第五天,张蕴钰带着几个参谋,在连天炮火中来到五圣山的45师指挥部。师长崔建功是张蕴钰的老首长,他刚看到张蕴钰就忍不住啜泣了起来。
“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伤亡人数已经高达3500多人,134团和135团被打得只剩下了二百多人,整个45师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连部建制了。”
张蕴钰强压住内心的悲痛,向崔建功提议道:“美国人的火力优势是我们远远比不了的,这一点要正确认识到。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地面阵地的部队,转入坑道作战,白天可以放弃地面阵地,晚上再利用小股部队袭击地面阵地的敌军,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45师随后按照张蕴钰参谋长所提的意见执行,昼伏夜出,有力地打击了美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45师的伤亡。军长秦基伟更是非常肯定张蕴钰提出的作战方针。
随后,张蕴钰又亲自到三兵团指挥部,提交了作战计划报告。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以及相关政委一致通过了张蕴钰的作战方针,张蕴钰也被指派到五圣山具体指挥前线作战。
上甘岭战役期间,张蕴钰三上五圣山,为上甘岭战役的具体作战方向提供了准确的指导。从运动和作战路线的选择,到坑道之间的彼此支援,再到喀秋莎阵地的选择,张蕴钰总是穿插在敌人的炮火中亲力亲为。
著名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事迹也是张蕴钰起草电文,向志愿军司令宝详细报告的。正是有了张蕴钰参谋长的长期一线考察指导,15军才得以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蕴钰马不停蹄,立即投入到了影响中国的另一项伟大事业当中。
中国首任核司令
1958年8月,张蕴钰接到一项秘密任务,出任我国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由于这份工作的保密性质,因此接受这一工作就意味着要隐名埋姓数十年之久。然而张蕴钰并没有犹豫,当即动身前往大西北。
来到敦煌以后,张蕴钰立即投入到了勘察工作之中。没过多久,张蕴钰就提出了更换原子弹基地的意见。张蕴钰之所以要改换基地地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敦煌本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迹过多,如果选择这里作为导弹基地,势必会破坏这些历史文化遗迹。
2. 苏联方面给出的选址是基于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考虑的,然而要知道美国当年已经试爆出了2000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两万吨的目标。
3. 敦煌地区的土质疏松,自然条件并不符合基地建设的标准。
张蕴钰把自己的意见提交中央后,中央当即同意了张蕴钰主任的意见,并让张蕴钰亲自带头重新选址。为了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张蕴钰带领着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从1958年冬到1959年春,张蕴钰足足考察了数月,才终于把原子弹的实验基地定在了罗布泊的西北地区。基地的位置选好了,但是要叫什么名字呢。同行的同志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城、原子城等等。
然而张蕴钰却并不怎么赞同,他回想起了之前在考察时,曾经看到的一幅画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他们层间看到一片片的马兰花开的非常灿烂。
张蕴钰感叹道,如此贫瘠的地方还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我看我们的基地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如我们的基地就叫马兰基地吧,我们要在这里画上一幅画,写下一篇诗,放一个大炮仗。
于是,我国的第一个原子弹基地就正式被命名为马兰基地。1960年,基地开始建设基础设施。从全国各地调集的数万名解放军战士开始在贫瘠的罗布泊周围建一座城。
然而当罗布泊的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我国却遇到了三年困难时期。这时,有机关领导亲自来到马兰基地,对张蕴钰说道:“国家目前经济困难,这里的单位可以搬到无锡,等经济恢复之后,再重新启动。”
然而张蕴钰却不愿就此放弃,他对机关来到的领导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就待在这里,能干一点是一点。”送走机关领导后,张蕴钰打算尽量少国家对马兰基地的扶持,他带领基地的工作人员提出“以戈壁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口号。
马兰基地遇到粮食不足后,他就带领基地的科研人员一起挖野菜充饥。实验工具不够时,他就带着人一起自制简易工具,遇到科研难题,他就让科研人员送出戈壁深造,最终基地所遇到的问题被他逐一解决。
1961年,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改称为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核司令的称呼终于名副其实。
既然担起一份职责,就势必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马兰基地建设的初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科研人才。当时虽然抽调了不少科技人员支援西北,但是这些知识分子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多少是有些不适应的。
张蕴钰就和来基地报到的科研人员挨个沟通,让他们像无花果一样,虽然看不到光鲜亮丽的花朵,但要结出最香最甜的果实,他们的功劳是会被历史铭记的。
张蕴钰司令不仅关心科研人员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当时马兰基地的研究所有两位副所长,分别是程开甲教授和董寿莘教授,张蕴钰提出两位副所长的待遇要按照首长的待遇一样,同时还专门给他们配备了随行秘书。
根据程开甲院士后来的会议,当年张蕴钰司令主管基地各项事务,但在科研问题上,张司令总是无条件的信任并支持自己。也正是张蕴钰司令的支持,才让马兰基地的科研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程开甲院士(左)和张蕴钰司令(右)
1964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准备试爆,张蕴钰和亲自来到承载原子弹的铁塔旁检查。在确认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张蕴钰在操作规程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随着张震寰将军按下起爆核装置的按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
马兰基地,精神永传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可以结束,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工作仍有未竞的目标和任务。而这些的目标的完成,需要马兰基地的科研人员继续秉持艰苦战斗的作风。
在马兰基地,由于工作性质的保密性,有无数人数十年不能和妻儿坦诚相对,更有无数人舍弃了与家人尽享天伦之乐,还有无数人在亲人辞世时,无法见到最后一面。马兰人无愧于国,但有愧于家。
作为马兰基地的带头人,张蕴钰司令同样如此,完成核弹试爆任务以后,张蕴钰司令转身又投入了通信卫星、洲际导弹以及核潜艇等国家机密工作之中,这一干就是27年。
退休后的张蕴钰司令依然没有闲下来,他开始投身于家乡的教育、经济发展等工作。
2008年8月29日,张蕴钰将军因病离世。其子女按照老将军临终前的遗嘱将自己的骨灰分别送到了老家和自己工作半生的马兰基地。老将军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